一纸满载技术转让与供应链协议的备忘录,背后是美日两国在稀土领域对中国依赖的深深不安。
10月24日,美国稀土开发商REAlloys Inc.与日本金属与能源安全组织(JOGMEC)签署了一份战略联盟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份备忘录,日本将向美国工厂转移稀土分离和磁体制造技术,旨在快速扩大高性能钕铁硼和钐钴永磁体的生产规模。
四天后,10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东京签署了更广泛的美日关键矿产与稀土供应协议。
这份协议直言不讳地指出,其目标是“协助两国实现关键矿产和稀土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共同减少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
协议细节
美日两国签署的稀土协议包含具体合作路径。
根据备忘录,JOGMEC将代表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动日本在分离及磁铁制造方面的技术向REAlloys北美工厂进行许可与转让。
这一合作瞄准了垂直整合供应链,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矿源、萨斯卡通分离厂到美国俄亥俄磁体工厂。
协议还明确规定了系统的承购安排,以此保障日本制造商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稀土合金和磁铁的供应。
作为交换,REAlloys会将来自Hoidas Lake及次级独居石的部分钪和钇产量供应给日本。
战略背景
美日稀土合作协议的签署,发生在中国收紧稀土控制的背景下。
本月,北京宣布了广泛的稀土产业限制措施,这直接引发了特朗普威胁对中国进口稀土征收100%关税。
美国严重依赖稀土资源,五角大楼的审查报告显示,77.7%的美国国防部武器系统依赖包括稀土在内的关键矿物。
这些矿物涉及近2000种武器系统、8万多个部件。
高盛最近的分析指出,中国控制着全球69%的稀土开采、92%的冶炼以及98%的磁体生产。
这一数据凸显了美日等国在供应链上的脆弱性。
日本的技术算盘
日本在稀土领域并非新手。2010年亲身经历中国稀土断供的冲击后,日本一直在默默储备稀土技术。
JOGMEC作为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的政府机构,肩负着保障日本工业供应链安全的重任。
在重稀土回收领域确实有技术沉淀,但这些技术尚未形成实际产能。
日本此次向美国转让稀土分离与磁体制造技术,意在利用日本的技术优势弥补美国的短板。
JOGMEC此前已在中国境外的稀土供应链开发上进行了多项投资,包括与莱纳斯稀土公司合作的日澳稀土项目投资超过2亿澳元。
美日澳的“稀土联盟”
美日合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日澳三国构建“稀土联盟” 的一部分。
就在10月20日,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一项价值85亿美元的稀土合作协议,两国将在六个月内各自至少投资10亿美元,支持两国新的采矿、精炼和加工项目。
这个联盟试图整合各自的优势: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日本的回收分离技术和美国的市场需求与资金。
美澳协议中明确,两国将聚焦稀土采矿、分离、加工全链条建设。
重重挑战
然而,美日澳的稀土联盟面临多重难以逾越的障碍。
美国的硬伤始终在中游精炼环节,本土虽有矿山能产出稀土精矿,却仍需送往中国完成萃取分离,重稀土精炼能力基本空白。
澳大利亚的矿山以轻稀土为主,重稀土含量不足5%,即便全量开采也难以填补高端制造的需求缺口。
更关键的是,他们规划的镓精炼项目,刚好撞上中国的技术管控红线——中国已将镓提取核心技术和关键树脂材料纳入出口管制。
日本的技术也面临转化难题。此前东芝协助欧美搭建精炼线时,中试阶段失败率就超过60%,足见技术转化的难度。
中国的优势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并非偶然,而是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果。
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技术,仅江苏一家企业的钕铁硼磁材专利数量就超过美国全国总和。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在于串级萃取的精准控制、杂质动态调整的经验数据库,这些“隐性知识”无法靠技术转让或砸钱复制。
中国还将稀土二次资源回收技术(回收率超95%)纳入管制,进一步巩固闭环产业链优势。
未来走向
美日澳的稀土合作能在轻稀土开采和初加工上建立一定的替代产能,但重稀土和高端磁体的短板短期内难以弥补。
高盛警告,除了稀土外,钴、石油和天然气也会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影响而面临供应中断风险。
他们预测,磁体生产所需镨钕将面临供应短缺。
中国通过“技术输出+产能合作”模式巩固优势:与马来西亚建立稀土深加工园区,向阿联酋转让磁材生产技术。
这种“离岸控制”策略既规避政治风险,又确保全球产业链对中国技术标准的依赖。
美日澳构建的“稀土联盟”试图打造一条完全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但在当前产业格局下,这更多是一个昂贵且难以实现的政治姿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