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发完了,梳理下主要类型基金的规模变化。
两个明显特征:
1)主动基金持续被净赎回。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份额都是净减少,大概率是市场持续上涨,更多人选择了“保本出”。
2)但“固收+”却成了新宠,二级债基金份额增长了3743亿份,增幅是56.7%。
这个也很好解释,债券收益率持续下降,不少原来买债基,或新入市的低风险偏好资金为了更高的收益,可能会选择“固收+”。也就是很多人说的资金借道“固收+”入市,这个逻辑在三季报中得到了验证。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8日
哪家基金公司抓住了这波“固收+”爆发的机会呢?
还以二级债基金为样本,我也统计了下数据,TOP10基金公司规模增长都挺明显的,景顺长城、富国基金、汇添富规模翻倍,易方达、招商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规模增长也都超百亿。
这些都是老牌大厂,也有比较能打的基金经理坐镇,比如易方达的张清华、胡剑,富国基金的黄纪亮,广发基金的张芊,都是业内响当当的存在。果然,对债基、“固收+”这类偏稳健的产品,大家还是优选大厂。
另外就是中欧基金,让人惊喜,规模增长了288亿,接近翻倍。印象中,中欧一直以主动权益为主,但三季度“二级债基金”杀到了行业前五,已经不是新晋“固收+”大厂了,而是真 · “固收+”大厂。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8日
01
中欧基金近年来在“固收+”领域频出代表作,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
比如“中欧丰利”,
去年4季度规模是52.77亿元,今年1季度增至115.5亿元,3季度再增至314.89亿元,短短三个季度规模增长了262亿,增幅是497%,是同类基金中规模增长比较明显的一只。
规模增长这么明显,业绩肯定差不了。
和代表同类平均的“二级债基金指数”对比,“中欧丰利”相对同类平均跑出的持续的超额收益(紫线)。成立以来涨了14.17%,跑赢同类平均8.01个百分点,而且回撤控制的也可以,最大回撤比同类平均少1.1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8日
操作上,
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是华李成,中欧基金多资产及解决方案投资部多元配置组组长,擅长资产配置,也是一位比较看重回撤和基民持有体验的基金经理,对“中欧丰利”的股票仓位采取了行业分散的配置策略,同时持有新兴成长行业和传统价值行业,且单一行业的仓位占比也不高,净值因此走的比较稳。
同时,这只基金可以买港股,2024年2季度,华李成抓住机会,大幅提高了港股的仓位,并一直维持到现在,这也是基金收益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8日
再比如“中欧盈选稳健(FOF)”,三季度规模增加了45.26亿元,是市面上仅有的2只百亿FOF之一。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8日
“富国盈和臻选”是今年2月新成立的一只基金,定位稳健型FOF,三季度规模增长了85.2亿元。
“中欧盈选稳健(FOF)”则比较传奇,遥想2024年1季度,基金规模只有1000多万,站在当时估计没人会想到它能成为百亿爆款。
2024年3月,邓达接管后对这只FOF进行了改造,大幅降低混合型基金的持仓,增持债券型基金。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入更多资产类别以改善产品特性,少量持有QDII、黄金、商品、ETF、主动基金等风险资产。
看表现的话,走势竟然比债券基金指数还要稳,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4日
02
这两年懒猫观察下来,中欧基金的变化确实挺大的,各个赛道都有优秀的基金冒出来。
这可能和2023年开始的“资管工业化”升级有关。
中欧基金尝试通过专业化分工、流程化协作,输出定位更清晰、风格更稳定、长期超额更可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就好比将汽车产业从“手工作坊”进化成“现代化制造”。
之前听中欧基金的路演了解到,他们的多资产团队正在实践“MARS工厂”。MARS这四个字母代表了中欧多资产团队的投资理念。
“M”是Multi-asset Solutions,即提供多元资产解决方案,目前中欧多资产团队已经开发出超20种的细分投资策略。通过策略的有效拼装,进而为客户定制多元化的投资解决方案。
“A”是Anticipated,即可预期的风险回报,中欧多资产团队以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为蓝图,来设置产品的风险预算,力求让投资过程清晰、可控,贴合投资者的预期。
“R”是Repeatable,即可复制的投资流程,中欧多资产团队将多资产的投资流程像现代工业一样,拆分为 “设计、生产、组装、检测”四大核心车间。标准化的流程,使得优秀的投资方法可以不断被复制和延展。
“S”是Specific,即可解释的损益来源,中欧多资产团队要求每一笔投资的损益来源都必须要有清晰的归因,并据此对投资组合进行归因、回测和迭代。
了解市场需求,然后迅速拆解、输出对应解决方案,并持续迭代,以团队化、流程化的打法实现策略容量、良品保障的全线升级,这可能是中欧基金 “固收+”业务进展神速的底层逻辑。而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和品控,也为近几年中欧基金“固收+”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仍能保持业绩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背靠“资管工业化”体系,中欧基金的主动权益基金也时不时有惊喜。
冯炉丹管的“中欧数字经济”重仓AI,今年涨了148.54%,虽然多次限购,但规模在三季度依然从15.27亿增长到了130.21亿(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8日,下同)。
中欧红利优享(蓝小康)重仓黄金、保险,今年以来涨了40.39%,在价值风格基金中排名靠前,也多次限购,规模在三季度增加了70多亿。
还有中欧信息科技(杜厚良)深耕大科技,中欧景气精选(张学明)抓住看得见的“景气”,中欧高端装备(李帅)重仓军工,贴合了市场需求,且业绩不错,在三季度也都实现了规模的大幅增长。
难能可贵的是,业绩与规模齐飞后,他们也没忘记提示风险。冯炉丹在三季报中说,大涨后AI板块整体估值已经不低,高估值意味着对业绩兑现的要求更为苛刻,股价波动也可能显著放大,提醒投资者要分散配置。
蓝小康认为,流动性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已经偏高,而地缘风险、海外通胀风险在积聚,未来半年到一年内要对全球市场保持警惕,防范潜在风险。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0月28日
03
总结起来,
三季报给我们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
1)新老基民背向而驰,老基民“回本出”,同时也有源源不断的新基民入场。
2)但新入场的基民当前还以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为主,在债券收益率不断下滑的背景下,他们选择借道“固收+”入市,三季度“固收+”基金规模增长明显。
3)场外资金借道“固收+”入市的逻辑得到了验证,再加上虽然重回4000点,但市场热度明显不如之前几轮牛市,这轮资金入市的节奏相对缓慢,牛市下半场还是值得期待的。
4)在这轮“固收+”扩张中,中欧基金是大赢家之一,借助“资管工业化”体系实现了规模的扩张,出现了好几个爆款,跻身“固收+”头部大厂。
5)基金公司通过体系化打法,能实现业绩与规模的良性互动,固收和权益多点开花。对我们个人来说,把交易方法体系化,也大概率比随便乱买更能赚到钱,共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