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千年岁月,市井烟火中升腾着现代活力。忻州古城,这座承载1800年建城史的文化地标,正从沉睡的历史遗存蜕变为昼夜不息的消费热土。数据显示,古城年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夜间消费占比达52.83%,成为忻州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非遗“破圈”:老手艺接住新流量
“以前守着老手艺发愁,现在年轻人追着买!”在古城北巷的草木染工坊里,传承人正指导游客体验蓝染T恤制作,货架上印着大热IP的方巾、茶席被抢购一空。这个曾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如今通过“体验式传承+潮流化创新”逐渐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热捧。
在忻州古城,这样的非遗“破圈”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葫芦烙画传承人将古城八景、雁门文化融入设计,开发出钥匙扣、书签等便携文创;面塑艺人推出“古城限定”生肖摆件,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播放;打铁花表演更是燃动夜空,1600℃铁水飞溅成金雨,800℃火壶顶技惊险绝伦,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
“我们不搞‘博物馆式’陈列,而是让非遗扎根生活场景。”古城项目部负责人介绍,通过搭建非遗工坊、举办非遗市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古城已聚集皮影戏、面塑、剪纸等十数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形成“可观、可玩、可购”的活态传承生态,让老手艺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国潮”。
商业“共生”:古今业态双向奔赴
正午时分,古城泰山庙巷的老字号“荞面河捞”门店前排起长队,隔壁的喜茶门店同样座无虚席。一边是传承百年的手工河捞面,一碗面承载着忻州人的味觉记忆,一边是风靡全国的新式茶饮,一杯奶茶吸引着年轻游客打卡,两种业态在古城和谐共生,共同撑起“烟火气+时尚感”的消费场景。
这种商业生态,源于忻州古城的精准定位。划定非遗文创区、特色餐饮区、潮流体验区,既保留了河捞面、碗托、定襄蒸肉等本地老字号,又引进星巴克、名创优品等连锁品牌,形成“老字号守根、新品牌赋能”的商业格局。
“没想到古城里能喝到喜茶,更没想到本地猪蹄能这么火!”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拿着打卡清单,连续品尝了3家特色小吃。数据显示,古城内商户营收持续攀升,据山西日报等媒体报道,网红猪蹄店在旅游旺季的日销量最高可达上千只,成为名副其实的“引流神器”,喜茶、星巴克等新业态同样一座难求。这种“买杯奶茶,再去啃只猪蹄”的消费动线,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本地商户与外来品牌实现客源共享、互利共赢。
夜经济“造血”:从打卡地到生活圈
夜幕降临,古城城墙被灯光点亮,打铁花展演现场火光四溅,实景演出《遇见秀容》重现千年秀容风华,夜市上香气扑鼻,烟火气十足,沉浸式夜游项目中,游客身着汉服穿行在古街巷,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从黄昏到深夜,古城的活力丝毫不减,夜间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军”。
“以前这个季节晚上9点左右就冷清了,现在凌晨还有游客逛街。”经营民宿的王老板介绍,随着打铁花、实景演出、夜间市集等项目落地,古城夜间客流大幅增长,自家民宿入住率比以前高出不少,周末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为激活夜经济,古城重点打造“夜游、夜演、夜购、夜宿”四大场景:修复后的古街巷安装夜景灯光,打造沉浸式夜游路线;邀请专业团队编排晋剧、北路梆子等夜间演出;规划特色夜市街区,汇集忻州本地特色美食;培育温泉度假、特色民宿、精品酒店三十余家,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如今,古城已形成“白天赏文化、晚上享烟火”的消费闭环,客源覆盖本地市民、省内游客及内蒙京津冀短途游群体,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1800年的文脉传承,赋予古城独特的文化底蕴,让古城焕发蓬勃的经济活力。未来,随着更多文旅项目的落地,这座千年古城将继续解锁“活”的密码。(周子歌)
来源:首善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