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市场迅猛扩张的年代,曹德旺的见解如同一缕清风,刺破无数买房人的梦想。
曾经普通人为一套房背负半生负担,谁能料到7年之后,2025年房地产市场已经印证了他的判断。
二三十层电梯房,曾是房地产中佼佼者,一房难求,现如今却步履维艰,成交低迷。
当初多少人对这个“买玻璃”的言论嗤之以鼻,现在看来他才是最清醒的人。
而他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
一房难求
曾几何时,能拿下一套高区电梯房,是许多人眼中毋庸置疑的阶层跃迁。
那时的售楼处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套混凝土铸就的空中单元,不仅是身份的勋章,更是一张通往财富自由的标签。
然而,当狂欢的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便一目了然。
一位北京业主的遭遇正撕开这道残酷的裂痕:去年才豪掷450万购入的产业,如今即便挂出320万的“骨折价”,回应他的也只有市场的死寂。
与此同时,每月上万的房贷,正无声地吞噬着他的现金流。
这绝非孤例,我们是否从未真正算清一笔账:那笔巨款换来的红本背后,有多少面积从一开始就“人间蒸发”了?
昔日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的“黄金屋”,正悄然显露出它作为“吞金兽”的真实獠牙。
“吞金兽”
高层电梯房的兴起,本应是城市化程的必然之物。
这套精密的垂直交通系统,曾是现代生活效率的象征。
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土地资源紧缺,开发商转向垂直扩张,而二三十层建筑如同雨后春笋。
起初,二三十层房确实提升了居住密度,从而优化土地利用,但随着房龄的增长,所有的问题出现了。
想象一下,在一部运行了二十余年、嘎吱作响的电梯里,显示屏的数字莫名乱跳,随后,黑暗与寂静将你吞没。
宝贵的20分钟在此刻被无限拉长,那条曾经高效的“生命线”,此刻成了冰冷的金属囚笼。
这还不是最糟的。
首当其冲的痛点便是公摊面积
通常情况下,高层住宅公摊面积率高达25%-30%,这也就远高于多层房的15%。
公摊面积增加,物业费,水电暖等开支也是水涨船高。
贝壳研究表明,2024年这类房源的物业费,22%用于设备维护,且每年都在增加。
老旧电梯的更迭,同样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转型之痛!
当社区因一场区区数千元的维修纠纷而陷入僵局,导致整整半年的时间里,四部电梯同时停摆,那些当初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的高层,瞬间变成了每日必须面对的体力炼狱。
我们不禁要问,当初追求的极致效率,究竟为我们换来了什么?
早在2018年,曹德旺面对媒体访谈时直言:“房子说穿了就是一堆钢筋混凝土,早晚会贬得一文不值,手上有多余房产最好赶紧卖掉,否则未来既卖不掉又租不去。”
当时的国内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极度繁荣周期,所有人对他的言论都嗤之以鼻。
如今也不过7年过去,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状态,足以说明。
高昂的房价像一道天然筛选机制,构筑起看似稳固的品质生活圈。
然而这座垂直城堡的基石,远比想象中脆弱。
当成百上千户陌生人被压缩在同一栋建筑里,“我们的家园”这个共同命题,开始显现出它复杂的另一面。
高层电梯数量多,井道辅导,更新工程耗时的时间长,费用也高。
这样一来,高层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
还有一点,高层火灾逃生路径单一,一旦发生火灾,电梯停运,这样一来楼梯成为唯一通道。
二三十层的下去最快也得10几分钟,多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云梯救援更是鞭长莫及。
住在高层的上班族,一旦电梯停运,每天还需要爬上半个小时出门,这简直苦不堪言。
当六户居民以“楼层低”或“未入住”为由拒绝缴纳一笔微不足道的维修费,整栋楼的某项关键服务就可能因此停摆三周。
当电梯停运、垃圾堆积的瞬间,那些曾被房价筛选出的“精英”邻居们,是否会不约而同地做出同一个选择——悄然离去?
这样一对比,住在高层的人确实“艰难”。
要知道,除了这些突发的危险,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杀手”。
高层楼群之间虽然有规定,但实际开发中,追求容积率会导致中低层的采光。
而没有光照的楼层,常年室内湿度居高不下,霉斑频频出现,尤其是在南方潮湿气候下,通风不畅则会加剧健康隐患。
拆迁也是遥遥无期。
底层旧小区可以“快速”补偿到位,居民容易迁新居,高层住户则多,超过上千人,一栋楼的预算动辄上亿,这样一来拆迁成本堆积如山。
未来的终局
眼下,第一批高层住宅正陆续步入“中年危机”,电梯老化、管道锈蚀、外墙剥落——这些看似可以修补的表面问题,实则正将每栋建筑推向命运的三岔路口。
我们习以为常的居家空间,其价值核心正在发生微妙偏移。
当建筑本身因衰老而不断贬值,究竟是什么因素,将决定一栋楼会成为众人追捧的“传世宅邸”,还是沦为城市里无人问津的“垂直贫民窟”?
答案,就藏在每个业主的集体选择里。
钢筋梦醒,尘归尘,高层电梯房亦或许也是同样的结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