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3日,内蒙古北重集团的车间里,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中,一块烧得通红的钢锭正缓缓变形。不到半分钟,一根口径粗大、管壁厚实的无缝钢管从挤压机的顶端被挤压出来。现场顿时沸腾——中国首台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完成热试验!这一刻,经过了整整三年的等待。而为了打破西方长达30年的技术封锁,中国的工程师们付出了更长时间的努力。
卡脖子的痛:一根钢管能抵一辆奔驰车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火电、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急需一种工业血管——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这种钢管是超临界发电机组、核电站、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材料,而当时全球只有美国和德国两家企业能够生产。这些国家开价每吨超过2万美元,一根钢管的价格甚至能换一辆顶级奔驰轿车。更让人愤怒的是,这些国家经常随意断供:要买就买,不买就自己造!北重集团曾想从美国购买技术,但对方直接拒绝:涉及国家安全。转而去找德国,德国的报价更是天价——要求支付10亿天价,只给使用权,不提供技术。项目负责人雷丙旺愤怒了:真正的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只有自己干! 40岁门外汉带队,三年完成国外七年的工作雷丙旺接手这个项目时,已经年过四十,之前他主要研究的是锻压工艺,对于挤压技术几乎是个小白。听到这个消息,外国专家们嘲笑:中国再给30年也搞不成!没有图纸,也没有经验,团队只能凭借一本苏联的专业书籍和国外产品图册来反推参数。雷丙旺带着团队从头啃理论,画图纸,每天工作到凌晨。冬天车间温度低至零下30℃,大家都穿着厚棉袄调试设备,手冻裂了也不休息,继续工作。有一次,钢丝缠绕机架时,第28周发现了偏差,雷丙旺立刻决定:重来!国家级项目不能留下任何隐患。这一拆解,花费了上百万元,却确保了质量底线没有问题。最厉害的地方是,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用高强度钢丝像捆粽子一样层层缠紧机架,这种方法不仅大幅提升了承载力,还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一技术,连西方国家都没有采用,而中国的方案使得这台挤压机比国外的设备轻三分之一,成本仅为国外报价的零头,仅需3.4亿元。 打破垄断后,钢管价格从16万/吨降至5万2009年成功试产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台钢铁巨兽彻底改变了中国在高端钢管领域被西方技术压制的局面:P92电厂用钢管的价格从进口时的16万元/吨暴跌到5万元以下,国内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成本也大幅下降;航空发动机需要的高温合金棒材、核电不锈钢管都实现了自主量产。更令人高兴的是,中国的钢管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开始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巴基斯坦、伊拉克的电厂都在使用北重集团生产的钢管。美国的钢管公司不得不降低价格与中国竞争,中国成功打开了全球市场。军工背景:从火炮钢到航空发动机中国心雷丙旺的团队本身就具有军工背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就研制出了高强度炮钢,使中国的火炮钢材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这台3.6万吨挤压机的技术,更是支撑了CJ1000航空发动机、四代核电压力壳等重大战略装备的研发。雷丙旺常说:军工人的精神就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 现在,这台机器已经稳定运行了15年,每年工作超过8200小时,成为了国家新时期十大标志性装备之一。它挤压出的钢管装备了国内189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占新增机组的85%以上。雷丙旺的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攻关630℃超超临界机组所需的新材料——中国制造的脊梁正在愈发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