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高级经济顾问安东·科比亚科夫,在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上,语出惊人,抛出了一枚震撼全球金融界的“金融炸弹”。科比亚科夫直言,美国正酝酿一场大规模的金融风险转移,企图通过加密货币和稳定币,将高达37万亿美元的巨额国债风险转嫁给全世界。
这一指控迅速在全球经济圈内引发轩然大波。科比亚科夫的身份赋予了这一警告额外的分量。作为普京身边资深的经济智囊,他已担任经济顾问超过十年,专门负责协调复杂的国际经济事务。因此,他的每一次发言,往往被解读为俄罗斯政府对全球金融格局的深度研判和潜在预警。
科比亚科夫在论坛上详尽地阐述了美国可能采取的操作路径:首先,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全球用户进入一个庞大的“加密货币云”系统。然后,将一部分美国国债纳入区块链结算体系,使其与加密货币产生关联。紧接着,利用稳定币与美元之间1:1的挂钩机制,逐步稀释美国国债的实际价值。最终,将由此产生的损失,转嫁给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和个人,让他们共同承担美国债务风险。
科比亚科夫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截至2025年9月,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突破37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这意味着,平均每个美国公民背负超过10万美元的债务,而每个纳税人平均承担的债务更是高达30万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国债的利息支出已经超过每年1万亿美元,仅此一项就逼近美国的年度军费开支。在过去四年里,美国新增发行了4万亿美元的国债,其中长期债券占比较高,这反映出美国财政的结构性赤字问题正在日益深化。
面对如此庞大的债务压力,美国似乎并未将希望寄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或制造业的回流,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便捷的道路——持续依赖货币超发。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政府推出了规模空前的数万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国国债规模从23万亿美元猛增至33万亿美元。通过大规模通货膨胀,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债务偿还的压力,但代价却是全球物价的普遍上涨,世界各国为此承担了通胀带来的痛苦。
科比亚科夫指控的核心在于稳定币。这种与美元1:1挂钩的数字货币,表面上由私人企业发行,但实际上,其背后需要购买等值的美元现金或美国短期国债作为储备资产。2025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GENIUS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稳定币必须锚定美元,且储备资产的50%以上必须为现金或93天内到期的短期美债。这一规定巧妙地形成了一个资金闭环:全球用户用美元购买稳定币→发行商用这些资金购买美债→美国政府获得新的融资→继续发行债券,周而复始。
美国财政部借贷咨询委员会的测算显示,到2028年,全球稳定币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惊人的2万亿美元,其中约1.6万亿美元将流入美债市场。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持有的全部美债(约7300亿美元)的两倍多。这意味着,稳定币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美国国债提供了巨大的潜在买盘。
稳定币市场已在全球经济中扎根极深。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值突破270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甚至超过了信用卡巨头Visa和万事达的总和,跨境支付占比高达37%。在东南亚,许多 migrant workers 使用USDT向家乡汇款;在非洲,商人使用USDT结算矿石贸易;在阿根廷等通胀率超过100%的国家,民众更是疯狂抢购稳定币,以抵御本国货币的持续贬值。
科比亚科夫指出,美国通过货币手段稀释债务并非首次。二战后,美国联邦债务占GDP的比重一度高达106%。从1946年至1951年,美国通过维持低利率和大力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了持续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超过35%,到1960年代,美国的债务占比已大幅降至40%以下。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通货膨胀飙升至两位数。1980年,美国物价涨幅高达13.5%,房贷利率突破10%,但高通胀反而稀释了债务本金的实际价值,相当于将债务转化为全民承担的“通胀税”。
最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政府推出了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美国国债从23万亿跃升至33万亿美元,而随后爆发的通货膨胀,变相减轻了美国实际的偿还压力。这种操作的本质,实际上是向全球征收一种“隐形税”。
与传统的美元增发不同,稳定币的出现,使得通胀税的承担者从美国民众扩散至全球用户。当美联储增发美元时,美国国内会直接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这可能会引发国内政治的反弹。但是,通过稳定币体系,美元贬值带来的购买力损失,将由全球稳定币的持有者共同分担,从而减轻了美国国内的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稳定币多由苹果、Meta等科技巨头发行,而非美国政府直接主导。这种“私人企业先行、政府后期介入”的模式,既规避了政治敏感性,又可以借助商业网络将影响力渗透到全球每个人的电子钱包中。目前,全球99.8%的稳定币锚定美元,USDT、USDC、USDS三大稳定币垄断了92%的市场份额。
然而,美国推行稳定币体系也面临着一大障碍:全球对美元信用的信任危机。近年来,各国央行加速囤积黄金,对稳定币普遍持排斥态度。究其根本原因,在于1971年的历史教训。当年,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许多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这让各国对美元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此外,稳定币的审计机制也存在透明度问题。尽管发行商宣称实行1:1储备保证,并定期发布审计报告,但外国政府很难完全信任美国本土的发行方与审计机构。为了减少对美元稳定币的依赖,俄罗斯等国家正在积极开发本币背书的稳定币,例如与卢布挂钩的A7A5。
如果稳定币路径受阻,美国可能转向比特币方案。微策略公司CEO迈克尔·塞勒曾公开建议特朗普政府出售美国全部黄金储备,并大量买入比特币,通过推高比特币价格来实现债务冲销。尽管特朗普政府公开表示不会用纳税人的资金购买比特币,但私人领域已经开始行动。微策略公司在过去几年持续购入比特币,目前持有数量已达数十万个。市场猜测,美国政府可能默许此类操作,待时机成熟后,通过资本市场收购相关公司股权,以“私营国有化”的方式间接控制比特币资产。
科比亚科夫强调,无论美国最终选择哪种方案,都将引发本世纪最大规模的财富转移。通货膨胀会推高资产价格,使得持有股票、房产、黄金等资产的群体账面财富增加,但依赖固定工资的普通上班族实际购买力却会持续下降。这种隐形收割比直接征税更隐蔽,更难以察觉。
在阿根廷、土耳其等通胀高企的国家,民众已经开始使用稳定币发放工资和结算商品,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直接暴露于美元政策风险之中。例如,在2023年,土耳其通胀率连续多年超过50%,民众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USDT成为日常交易工具,这导致土耳其政府失去了通过通胀税稀释债务的能力。
《GENIUS法案》的通过,为稳定币体系提供了法律框架。该法案不仅要求稳定币储备必须投向美元资产,还禁止稳定币支付利息,防止与传统银行争夺存款,从而确保资金能够零成本地流向美债。
面对美国的潜在风险转移,全球多国已经开始采取反制措施。香港在2025年推出了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图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金砖国家在2023年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强调推进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这些举措都反映出,各国对美元霸权的不信任感正在日益加剧。科比亚科夫的警告,无疑为全球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各国警惕美国可能采取的金融手段,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