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珍酒李渡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酱香第二股”,一时风头无两。上市首日市值突破300亿港元,被业内视为继贵州茅台之后,酱香型白酒资本化的又一里程碑。然而,仅仅两年时间,光环迅速褪色。根据珍酒李渡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9.6%,净利润亦同步缩水。这是自上市以来,珍酒李渡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惨淡局面。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波动,更被视为次高端酱酒阵营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生存状态的缩影。当贵州茅台凭借其无可撼动的品牌护城河依然稳健前行,当习酒、郎酒、国台等实力派对手在渠道、产品和价格带上激烈拼杀,这家曾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酱酒第二梯队”排头兵,正经历着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财报发布后,珍酒李渡股价应声下跌。更为关键的是,在财报发布前夕,公司公告了一项重大人事变动:创始人吴向东系的核心人物之一颜涛卸任首席执行官,由具备丰富产业和资本经验的汤向阳接棒,任期为3年。这场被外界解读为“临阵换帅”的举动,是无奈之举,还是破局的前奏?
品牌认知卡在何处?
珍酒李渡当初上市时,被行业寄予了厚望。不仅是港股主板上的第一家白酒企业,也被看作是整个白酒行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酱香型白酒走向品牌化和资本化的重要一步。公司旗下有珍酒、李渡、开口笑这几个品牌,覆盖了高端、次高端和大众市场,产品线看起来挺齐全。尤其是“珍酒”,因为有“异地茅台”这个历史故事的加持,一度被市场格外看好。
不过,资本市场的热度并没有顺利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2025年的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只有24.97亿元,同比大跌39.6%,这个跌幅在已经公布业绩的几家头部酒企中,显得格外扎眼。同期的贵州茅台旗下酱香系列酒还在小幅增长,习酒、郎酒在千元价位段也稳步推进,国台在中高端市场持续发力,相比之下,珍酒李渡的业绩确实不太理想。
眼下,珍酒李渡面对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价格体系的崩塌。拿它的核心产品“珍十五”来说,刚上市时成交价一度接近800元,目标就是站稳次高端市场。可后来因为渠道库存太高、卖得又不好,终端价格一路阴跌,现在实际成交价已经掉到了500元左右,几乎算是“腰斩”。价格一旦失守,不仅让经销商赚不到钱、信心受挫,更严重的是动摇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珍酒李渡一直没能让消费者清晰地认识它的产品价值。虽然“珍酒”有一些历史故事可以讲,但和茅台、习酒、郎酒这些品牌比起来,在品质辨识度和饮用场景的归属感上,都还差一口气。比如在高端宴请场合,大家首选还是飞天茅台、青花郎、君品习酒;商务招待这一块,也基本是五粮液普五和国窖1573的天下。
珍酒李渡原本想靠“高性价比酱香”这个路子打开市场,可品牌撑不起溢价,反而让自己卡在中间,高不成低不就,处境越来越尴尬。
酱酒退潮,行业挤泡沫
要理解珍酒李渡现在的处境,就得把它放到整个酱酒行业的大背景里去看。2023年开始,国内酱酒行业在经历了几年高速增长之后,进入了艰难的“去库存”和“挤泡沫”阶段。以前那种主要靠往渠道压货的增长方式,现在已经行不通了,消费者实际开瓶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产品从厂家流到经销商仓库的速度。在这场行业寒流里,不同规模、不同品牌力的企业,感受到的温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贵州茅台,几乎是唯一没受什么影响的品牌。旗下的超高端产品飞天茅台,因为同时具备消费、收藏和金融属性,市场需求一直很稳,终端价格也基本不动,成了行业里一根定海神针。茅台手里现金流充足,品牌又硬,完全有底气通过像茅台1935、汉酱这样的系列酒,往下渗透,去抢次高端的市场。而这种强势本身,就对像珍酒李渡这样的品牌,形成一种持续的压力。
再看习酒和郎酒,才是珍酒李渡最直接、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习酒自从脱离茅台集团之后,明显在市场上更积极、更有冲劲。旗下的核心产品“君品习酒”和“窖藏1988”,在500到800元这个价位段根基非常扎实,对渠道的控制力也强,终端网络又细又密。郎酒呢,则是靠“庄园酱酒”这个独特概念,加上很有穿透力的品牌宣传,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更关键的是,郎酒在产能和老酒储备上布局早、投入大,这就为它打持久战备足了“弹药”。
跟这些强劲的对手一比,珍酒李渡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品牌历史拼不过茅台,品质口碑比不上习酒和郎酒,营销创新也显得后劲不足,对渠道的掌控力也偏弱。在酱酒热退潮、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今天,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珍酒李渡,生存空间正被越压越小。
临危换帅,布局破局
正是在公司业绩表现不佳的这个节骨眼上,珍酒李渡最近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由汤向阳接替颜涛,担任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任期三年。这个决定被外界普遍看作是董事会为了扭转局面而放出的一个积极信号。
在颜涛的带领下,珍酒李渡虽然成功实现了上市,但在那之后的市场拓展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价格管理、渠道管控和品牌提升这几个方面,效果并不理想。眼下渠道里压了不少库存,产品价格出现倒挂,经销商的信心也受到打击,这些都与管理层在市场上的决策和执行力有很大关系。
接棒的汤向阳,在快消品行业经验丰富,他在品牌建设和渠道管理方面的能力一直备受认可。大家都期待他能给珍酒李渡带来一些新思路,清楚品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珍酒李渡旗下几大品牌,到底是继续各打各的,还是收缩战线,集中资源先打造出一个能打的核心品牌?这是管理层必须果断做决定的事。尤其是“珍酒”这个品牌,是继续硬冲高端市场,还是回到500-800元这个更有优势的价格区间,做出一款能走量的明星产品?战略上的模糊,其实是最大的成本。
其次要重新赢得经销商的信任。现在经销商手里压着不少货,利润又薄,信心都快见底了。新管理层得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帮渠道清库存,哪怕短期内业绩会受影响,也要坚决把价格体系拉回正轨。同时,可以借鉴像习酒这样企业的经验,推动渠道扁平化,加强对终端销售的控制,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效率。
同时还要在营销上多创新,主动去接触年轻消费者。珍酒李渡现在的品牌传播方式还是偏传统,和年轻消费群体的连接不够。汤向阳的快消背景,或许能带来更多元的营销玩法,比如通过数字化内容、跨界联名、社群运营等方式,提升品牌在年轻人中的活跃度和好感度,把品牌故事真正转化为购买力。
不过,换帅也不是万能药。汤向阳面对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外部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增长放缓;内部则是战略不清、渠道堵塞、品牌力不足的老问题。更何况,白酒行业,尤其是酱香型白酒,有自己独特的产品逻辑和运营节奏,他那套快消品的打法能不能在这里行得通,还得靠时间来验证。
结语:
珍酒李渡的半年报,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宣告了酱酒行业粗放增长时代的终结,也揭示了第二梯队品牌在冲向第一阵营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管理层的人事更迭,为这场自救行动注入了新的变量。汤向阳的上任,意味着珍酒李渡进入了以“精细化运营”和“价值重塑”为核心的下半场。
三年的任期,他需要同时扮演“救火队长”与“蓝图规划师”的双重角色。短期内,他必须有效疏通渠道,止住业绩下滑的势头;中长期,他需要回答那个根本性问题:在强敌环伺的酱酒江湖,珍酒李渡的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是独特的风味口感?是深入人心的品牌故事?还是极致的消费体验?
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关于营收和利润的数字游戏,更是关于战略定力、运营效率和品牌韧性的全面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