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网)
今年以来,46次刷新历史新高,一度突破4300美元/盎司,未来走向何方?10月24日下午,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一场关乎黄金未来的思想碰撞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紫金论坛上演。
来自重要资源国、高端智库、头部企业、金融和咨询机构的专家、矿业同行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变革时代黄金矿业的机遇和挑战,共同研判“变革中的黄金矿业”。
紫金矿业总裁邹来昌出席论坛,紫金矿业董事会秘书郑友诚主持上半场主题演讲环节,下半场围绕黄金矿业并购展开圆桌讨论。本次论坛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会场300余张座椅座无虚席;同步开启的线上直播,则收获了超10万人观看、11万次点赞、2000余人评论,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5600人。
定价新范式:黄金的“终极回归”
金价势如破竹的上涨,已非传统“实际利率”模型所能圆满解释。中金公司有色金属行业首席分析师齐丁在论坛上分析指出,黄金的定价范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
“2022年是真正的分水岭。”齐丁表示,2022—2024年,在美联储累计加息525个基点的背景下,金价不跌反升且连创历史新高,这背后是结构性变化:美元“武器化”导致美元信用体系出现了“破窗效应”。“各国央行连续3年超千吨购金,这是冲着金融安全的目标去进行的黄金配置。”
他展示了一张图表:2003—2022年,金价与美国实际利率呈显著负相关,但2022年后负相关系数大幅下降,到如今反转成为了正相关,系数高达0.44。“这并非老逻辑失效,而是被去美元化的新逻辑所掩盖和主导。”
赤峰黄金总裁杨宜方对此深有同感,她用了一个比喻来描述当前的市场:“现在金价就像在一个未知的海域航行,上不封顶是肯定的。”她进一步从黄金的物理属性分析:“黄金是挖出来的,不是制造出来的。我们现在看见黄金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品位越来越低,矿山越挖越深……如果从100年的时间线来看,金价从来没有回头过。”
齐丁还进行了一个推演:在全球17.2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即使按4250美元的金价计算,黄金占比也仅为28.8%。如果将储备占比低于15%的国家提升至这一水平,就需要近5000吨黄金——“这基本上是一年半的全球黄金供应量”。面对过去15年,全球矿产金年复合增速1.6%的刚性供给,这种供需错配是驱动金价上行的核心动力。
不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金荣从资源发现和成本的角度指出,成本的不断增加是对金价的支撑,但资本市场的力量不可小视,短期的大幅波动是可能的。
资源争夺战的亚洲机遇
“过去15年来,新发现的矿山规模持续降低,近期发现的金矿规模越来越小。”标普全球矿业经济高级分析师李颖用一组数据揭示了行业的困境。不过,并购数据显示,尽管金价推高了资产价值,提升了并购门槛,中资企业对黄金仍表现出浓厚兴趣。2024年,中资企业黄金投资激增,达到了6笔交易,交易总值约17亿美元。
唐金荣系统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全球金矿勘查的特点:“勘查投资增长了4倍,但平均发现成本增长了27倍,平均发现率下降了64%。新发现金矿的平均规模下降了30%,而平均埋深则增长了60%以上。”这意味着,矿业公司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向地球更深处寻找更小、更贫瘠的矿床。
紫金矿业战略信息研究员张伟波提出了“亚洲战略空间”概念。他展示了一个极具反差性的对比:亚洲拥有全球最多的28%的金矿储量,但头部企业在此的权益资源量占比仅为5%。
“头部企业的投资决策者是全球最聪明的人,他们为什么不涉足这些区域?原因无非有三:不想、不能、不敢。”张伟波分析道,西方企业受制于自身的规则体系,对亚洲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矿业政策感到水土不服;加之许多亚洲国家本土资本力量强大,外资参与机会有限;历史上西方巨头曾在中亚等地因制裁和征收被迫退出,留下了“政策高风险区”的刻板印象。
紫金矿业的实践提供了破局范例。据紫金黄金国际总裁郭先健介绍,公司在中亚地区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布局:“目前在中亚运营着3座矿山,分别位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一布局始于2007年对塔吉克斯坦ZGC矿山的收购,郭先健说,尽管这些矿山资源大部分是低品位、难处理或复杂矿,但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均已成为公司稳定的产量和利润来源。
张伟波总结了中国矿企寻找投资机遇的“三区叠加理论”:即资源潜力区、高储采比区、政策改革区。“在中亚、西亚、东南亚等符合‘进得去、有矿采、能成长’标准的地区,或许能够成为未来若干年里,中国企业和西方巨头差异化布局的战略空间。”
无独有偶,唐金荣对此也表示高度认同。他认为,中亚地区过去就是前苏联的资源、生产、原料供应基地,自苏联解体后没有开展系统性勘查,“发现大型、超大型金矿的概率,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
矿企出海的蜕变:从“买家”到“伙伴”
并购是矿企获取资源最快的方式。紫金矿业副总裁沈绍阳在圆桌讨论中分享了公司的差异化路径:今天黄金行业全球市值前五的公司,除紫金黄金国际之外,另外4家公司走到今天的地位,都经过了或多或少的合并,而紫金到目前为止,没有做“并(Mergers)”,而是做“购(Acquisitions)”,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子。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综合工业组主管沈晨深度参与了紫金黄金国际上市进程。他在讨论中分析认为,国际长线投资人追捧紫金黄金国际,根本原因在于认可紫金三大核心能力:获取每盎司资源量的成本仅为行业平均的一半;通过持续勘探将增储成本控制在行业平均的三分之一;卓越的投后运营能力,能短时间内把有挑战的、有瓶颈的黄金项目的运营局面打开。
当然,成功的并购远不止于交易本身,中资矿企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化战略落地能力、本地化经营能力等为并购提供了有力支撑,矿企的全球化正从“走出去”迈向“融进去”的深水区。
招金矿业总裁段磊判断,中国黄金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驱动力已从“经济与产业驱动”升维为“国家驱动、战略驱动”。他预测,未来3~5年,将有不少于3家中国头部黄金矿企跻身世界前十。他分享了招金穿越周期的“三把钥匙”:增量、低成本、精细化,并提出了“矿中矿”这一概念——通过技术和管理提升入选品位和选矿回收率,挖掘潜在的利润。
杨宜方则阐述了“软实力”的关键作用。“收购只是一个起步,后面的整合才真正考验一个企业的能力。”她强调,“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比语言能力更重要……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尊重、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心态,这很可能是项目能不能成功的关键。”
这一观点在两位资源国部长的演讲中得到了呼应。
苏里南自然资源部部长戴维·阿比亚莫福以罗斯贝尔金矿为例,称赞紫金不仅让一个亏损矿山扭亏为盈,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地员工雇佣、社区投入等方面树立了标杆。
加纳土地与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优素福·苏莱马纳则明确表达了合作期望:“我们希望跟有责任心的企业合作,将矿业的成果造福于所有社群,保证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公平地受益。”
面对普遍兴起的资源民族主义,一些专家认为,不应该视资源民族主义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接受它,因为接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资源民族主义都会与矿业形影不离。
沈绍阳也认为,矿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系统,很少有国家具备矿业开发的所有元素,企业应该顺应潮流,与各利益相关方平等相待、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