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到中国稀土,欧盟很着急,连夜将电话打到北京,还答应帮中方解决一个小麻烦。
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
10月21日夜晚,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应约与欧委会贸易官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
会谈中,曾多次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表达 “担忧” 的欧盟,首次明确表态 “理解中方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共同安全的考虑”,并主动提出“愿协助中荷就安世半导体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可以说,这场通话打破了此前欧盟对华 “去风险” 战略下的强硬姿态。
而欧盟此次主动示好,本质是被稀土 “卡了脖子”。
作为全球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的核心资源,稀土尤其是中重稀土,是生产电动车电机、风电涡轮机、半导体设备的关键材料。
而欧盟在这一领域的对华依赖度,几乎达到 “命脉级”。
欧洲召开会议
今年中方启动稀土出口管制后,欧洲产业链很快出现连锁反应:
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发出警告,若稀土供应持续短缺,未来几周欧洲或有超10万汽车产业工人面临停工风险。
这种 “断供焦虑”,让此前坚持 “对华技术限制” 的欧盟,不得不放下姿态。
当然,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 “针对性反制”,而是依法完善出口体系的正常操作,这也是中方掌握博弈主动权的核心逻辑。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方措施严格遵循《出口管制法》,针对的是稀土 “军民两用” 的属性,但对于民用领域,中方始终保留 “绿色通道”。
这也让欧盟意识到: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稀土资源
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这场稀土博弈的背后,还藏着中美欧三角关系的拉扯。
美国一直试图将欧盟绑上 “对华围堵” 的战车,今年9月推出 “穿透规则”,直接施压荷兰暂停中企安世半导体的运营,想借欧盟之手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
这种 “美国受益、欧盟买单” 的双重标准,让欧盟陷入尴尬:
跟着美国反华,会失去稀土和中国市场;脱离美国自主决策,又担心被孤立。
谢夫乔维奇此次主动与中方沟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国 “离岸平衡” 策略的隐性反抗——
欧盟终于意识到,在稀土这样的战略资源领域,美国靠不住,只能与中国对话。
美国总统特朗普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态度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 “现实教训” 后的清醒。
今年7月,欧洲议会还曾通过决议,对中国正常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说三道四,还要求中方取消限制;
但短短三个月后,随着产业链危机加剧,欧盟的立场逐渐软化。
如今,谢夫乔维奇承诺 “协助中荷沟通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本质是用“愿意帮中国解决麻烦”的承诺,来换取中方在稀土审批上的便利。
这种 “以合作换利益” 的姿态,比此前的对抗更符合欧盟的实际需求。
接下来,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 “升级版” 中欧出口管制对话会,将是检验这场博弈成果的关键。
欧盟选择与中方对话沟通
中方已明确表态,愿与欧盟就稀土审批时效、供应链信息共享等议题深入磋商;
但同时欧盟也需要兑现承诺,督促荷兰遵守 “契约精神”,妥善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停止泛化 “国家安全” 概念。
对欧盟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 —— 若能推动荷兰恢复安世半导体运营,就能为中欧经贸关系 “破冰”;
若继续被美国裹挟,不仅稀土问题无解,2035年禁售燃油车、碳中和等战略目标也将沦为空谈。
总的来说,从 “强硬指责” 到 “主动沟通”,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态度转变,折射出全球产业链权力结构的变化。
中欧关系
中国不再是过去被动接受规则的一方,而是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成为全球战略资源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而欧盟也逐渐认清,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脱钩”、“去风险” 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口号。
未来中欧经贸关系的走向,或许就藏在稀土这颗 “工业味精” 里:不是谁压制谁,而是谁能遵守共同规则、谁能拿出合作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