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欧洲的车企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切断了向欧洲供应汽车所需半导体零部件的渠道。而这家中国企业,正是最近因多方争议成为舆论焦点的安世中国半导体公司。
目前,欧洲的情况十分紧张,许多美国人纷纷抱怨道:“有荷兰盟友,谁还需要敌人!”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目前局势的复杂性。根据最新的消息,中国的高级技术代表团将于10月30日访问欧盟,计划就稀土出口限制问题展开会谈。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吉尔表示,欧中双方已经在10月27日进行了初步的磋商。同时,彭博社报道称,中方正在初步考虑临时放行安世半导体产品的出口。尽管如此,许多欧洲官员表示,由于当前欧中关系紧张,短期内尚无法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初步探讨临时放行的可能性”,意味着目前双方的谈判并未达成共识!此前,路透社报道了安世中国恢复向欧洲客户供货的条件,包括:重新签署合同、用人民币结算、优先供应国内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中国主动提出让步,而是欧洲方面在求中国出货。如果不达成协议,欧洲完全可能面临“断供”的风险,而那时,即使他们想抢,也只能得到一个空壳子。
这一系列的谈判暴露了欧洲在这场局面中的尴尬处境。欧洲不仅没有足够的筹码,而且在应对中国时显得缺乏策略。它们自以为对中国实施制裁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占得先机,没想到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欧洲本来以为中国不会反击,但实际情况是,它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后果,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供应链问题。
德国《图片报》报道,大众汽车日前向员工发布了一封信,通知他们预计本周将停止一些主要工厂的生产。欧洲汽车供应链的中断,源自荷兰在“强占”中企安世半导体方面的行为,这使得荷兰首相急忙赶到布鲁塞尔参加会议。荷兰首相在欧盟领导人峰会上紧张解释称,自己并非针对中国,并表示正在尽快采取措施,确保这些芯片能够重新供应到欧洲市场。
然而,不论荷兰如何解释,德国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荷兰抢占安世半导体的行动,直接影响到德国的汽车产业,这本应是荷兰要承担的责任,但事实上,德国才是受到最大影响的国家。
德国总理默茨看到问题升级,决定以欧洲“老大哥”的身份介入,向荷兰提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公开道歉。中方则明确表示,德国无法代表中国发声,荷兰必须站出来承担所有责任。荷兰此时提出希望保留对安全审查的否决权,但中方坚持要求恢复中方股东对安世的控制权。这场博弈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借荷兰之手打压中国科技,而荷兰则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中国的底线十分清晰:如果想谈判,首先要承认错误。
荷兰经济部长的操作进一步凸显了这一复杂局面。然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荷兰通过一系列操作导致中国对安世实施了出口禁令,直接让荷兰总部陷入瘫痪。除了扰乱欧洲车企的供应链外,荷兰损失最惨重的还是其国家的公信力。
如今,荷兰通过旧有法律进行干预,虽然看似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埋下隐患。荷兰这次的行为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用旧法掩盖其中的政治博弈,最终伤害的却是全球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
至于安世事件,它实际上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开枪的机会。中国一直坚持不开第一枪,总是选择通过讲道理解决问题。然而,这一次,西方先行开火,而中国将决定这场博弈的结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