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情大潮扑面而来,公募基金的规模排名迎来了“洗牌时刻“。
据WIND对本次基金三季报的统计(数据截至10月28日17时),2025年三季度末中国内地公募非货规模整体明显增长。
规模的晋升,带动了排名的变化,也让外界看到了公募市场份额的迁移。
截至9月30日,公募机构非货规模的前十名依次为: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博时基金、汇添富基金、景顺长城基金。
此外,第十一名到第二十名的公募机构依次为:招商基金、鹏华基金、国泰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华安基金、中欧基金、永赢基金、天弘基金、中银基金、兴证全球基金。
与以往不同,本季度里部分特色机构积极把握结构性机会,实现了可观的规模跃升,也反映出中小公司在细分赛道上的成长潜力。
这共同构成了本季度基金公司排行“活力暗涌”的竞争特征。
前十强“竞争白热化”
在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中,非货基金规模排行一直是最能体现行业竞争格局的风向标,而行业前十名也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很难动摇。
但2025年三季度显然不是一个“稳定”的季度,当季度行业前十名之间发生了不小得变动,变化成了唯一不变的内容。
根据WIND对基金三季报的统计,2025年9月末,公募行业非货规模的前十名依次为: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博时基金、汇添富基金、景顺长城基金。
其中,易方达与华夏基金继续领跑行业,两家机构的非货规模分别较上季度增长15%与10%,稳稳站在行业之“巅”。
第四名富国基金单季增长超过16%,与第三名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五到第八中变数更明显,南方基金成为亮点,以10.86%的增速,前进一步,跻身行业前五。
华泰柏瑞依托指数基金和产品谱系的发力,再进“一步”,从此前的第八位升至如今的第七位。
而在前十名的门槛位置上,景顺长城基金以当季近20%的超高增速,从下一个阵营中跻身上来,成为新的行业第十名。
“第二集团”角力频频
如果说前十强的较量,是“万亿俱乐部”的高空对撞,那么第11至第20名之间的争夺,更像一场地面冲刺赛。
虽然每个季度榜单变化都不大,但速度与势能的差异,正在悄悄改写公募“第二集团”的格局。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第11至第20名依次为:招商基金、鹏华基金、国泰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华安基金、中欧基金、永赢基金、天弘基金、中银基金、兴证全球基金。
其中,国泰基金、工银瑞信、华安基金、中欧基金与永赢基金的单季增量均在500亿元以上,三个月的增长幅度,几乎相当于一家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的全部非货规模。
这一梯队的整体格局“名次虽稳、排名微动”。
国泰基金单季度规模增幅高达19%,增量高达787亿元,实现“向前一名”。
永赢基金延续上升势头,从上一季度的第18名游跃第17名的位置,增速接近19%。作为银行系基金的代表,它凭借固收产品的稳定申购,成为第二集团中最具持续成长性的力量。
中欧基金则是“第二集团”环比增速最显著的公募,实现超20%的环比规模增长,三季度内增量高达775亿元,同时实现了一个座次的上移。
从增长幅度来看,“第二集团”的平均增速已超过10%。由此来看,未来几个季度,这个梯队或许将成为公募行业真正的“变量区”,或许决定下一个十强席位从何而来的战场。
腰部阵营掀起波澜
在公募基金行业的“腰部区间”,第21至第30名的竞争一向最为激烈。它不像头部那样稳固,也不像尾部那样安静。
这个阵营的每一个季度,都可能有机构跃升,也有机构退出。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第21至第30名依次为:银华基金、大成基金、兴业基金、平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华宝基金、海富通基金、国寿安保基金、建信基金、上海东方证券资管。
从变化来看,本季度共有五家机构实现排名上升。
其中,银华基金表现较为抢眼,从上季度第25名跃升至第21名,环比增长约14%,成为本季度的“上升王者”;
大成基金稳中有进,从第23升至第22;
华宝基金则一鸣惊人,从上季度第31名直接闯入第26名,季度增量高达386.96亿元,是整个榜单增长最快的公司;
海富通基金、上海东方证券资管同样表现稳健,一个从第28升至第27,一个从第32升至第30名。
总体来看,这个“第三集团”的变化幅度远超前两个阵营:在这个腰部阵营,每增加或减少500亿元规模,都足以令公司重排座次。
前30名之外:静水深流
公募基金非货规模排名第31至第40的机构依次为:上银基金、万家基金、浦银安盛基金、鑫元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农银汇理基金、民生加银基金、华商基金、摩根基金、长城基金。
这一梯队的格局整体趋稳,但个别机构仍在努力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最大的亮点出现在以下两家机构:
其一是华商基金,从第45名升至第38名,上升了7名。
其二是摩根基金,从第46名升至第39名,上升了7名。
上述两家机构不仅逆袭至这个阵营,而且规模季度增量分别达到296亿元和257亿元。
50名以内:暗流涌动
第41至第50名的公募基金公司依次为:创金合信基金、国联基金、鹏扬基金、中银国际证券、中加基金、东方基金、国联安基金、泰康基金、财通证券资管、西部利得基金。
这一梯队整体规模波动不大,普遍处于“微增微减”的状态。大多数机构的非货规模在800亿至1300亿元之间,变化幅度集中在正负5%以内,显示出明显的“低波动特征”。
其中,规模体量增幅最明显的机构是泰康基金,其规模从872.83亿元增长至956.93亿元,单季度增幅高达9.64%,远超该区间内的其他公司。
可以预见,若市场反弹力度加大,这些处于腰部的基金公司或将成为下一轮规模修复的起点。
附下图:2025年三季度末公募非货规模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