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获悉,2025年10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第三批IPO现场检查名单中,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这距离其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仅过去10天。
瞭望塔财经通过官网了解到,越亚半导体成立于2006年,曾于2013年尝试登陆沪市主板未果。十年后,公司改道创业板重返资本市场,本次IPO拟募资12.24亿元,主要用于AI领域嵌埋封装模组扩产。
然而,在半导体国产化的光环下,越亚半导体却面临着市场尚未充分认知的三大新隐患:异常波动的债务结构、固定资产折旧与融资需求的矛盾,以及海外股东与技术团队的潜在利益冲突。
1、无主治理:股权制衡下的决策隐患
越亚半导体是一家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企业,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成为监管和市场关注的焦点。
公司第一大股东AMITEC公司持股39.95%,这家由以色列上市公司Priortech控股的企业;第二大股东方正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7.23%,这两大股东均由中国平安最终控制。
两大股东势均力敌,在董事会9席中各推举2席,独立董事成为“关键先生”。这种平衡结构表面上形成了制衡,但可能导致重大扩产、并购需双方一致同意,决策周期拉长可能使公司错失行业窗口。
有分析指出,这种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股权结构,可能使越亚半导体在进行重大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时,因决策效率降低而错失业务发展机遇。
2、债务谜团:异常波动的债务结构与盈利能力背离
除毛利率下滑外,越亚半导体的债务结构变化呈现出与行业规律不符的异常波动。
根据招股书数据,公司2022年短期债务2.3亿元,长期债务3.9亿元,总计6.2亿元;2023年短期债务骤增至3.87亿元,长期债务4.21亿元,总计8.08亿元;而到2024年,短期债务4.04亿元,长期债务却大幅降至2.47亿元,总计6.51亿元;2025年上半年短期债务进一步增至4.66亿元,长期债务降至1.58亿元,总计6.24亿元。
这一债务结构调整存在两大疑点:一是在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4.15亿元降至2024年2.15亿元的情况下,短期债务占比反而从2022年的37%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5%,偿债压力加剧与盈利能力下滑形成危险背离;二是长期债务在两年半内减少近60%,与公司所称的“长期资产投资”战略明显不符。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计划投入12.24亿元扩产,但债务结构却向短期倾斜,可能面临短债长投的流动性风险。
3、经营隐忧:增收不增利背后的毛利率塌方
越亚半导体的业绩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特征。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6.67亿元增至17.96亿元,复合增长率仅3.8%。
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同期归母净利润从4.15亿元骤降至2.15亿元,几乎“腰斩”。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8.11亿元,净利润仅为0.91亿元。
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38.97%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24.42%,跌幅高达14.55个百分点。
这一降幅远高于同行——同期深南电路、兴森科技封装基板毛利率仅下滑约5-6个百分点。
毛利率“塌方”的背后是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行。公司核心产品IC封装载板的销售价格从2022年的2551.87元/片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908.23元/片,累计跌幅达25%。
特别是FC-BGA载板业务,2023年收入下降72.48%,毛利率从2022年的58.76%暴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32.03%。
4、产能谜团:低位利用率与激进扩产计划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越亚半导体的产能利用率也处于令人担忧的水平。2025年上半年,公司FC-BGA载板产能利用率仅为9.32%,射频模组封装载板等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为48.77%。
唯一表现较好的是嵌埋封装模组,产能利用率为82.16%。然而,招股书对整体“产能利用率”指标却秘而不宣,仅模糊表示“部分产线处于爬坡”。
交易所问询函透露,2024年公司新增嵌埋封装模组产能2.4亿颗/年,但当年销量仅增0.3亿颗,新增产能消化率不足13%。
在此情况下,公司仍计划通过IPO募资10.37亿元用于嵌埋封装模组扩产,引发市场对产能消化的担忧。
若2026年募投项目再扩产3亿颗/年,合计闲置产能将超4亿颗。按每颗折旧0.8元测算,一年新增折旧3.2亿元——相当于2024年净利润的155%。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达25.97亿元,占总资产58%,远高于行业平均35%的水平。巨额固定资产带来的折旧压力,在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将成为利润的持续侵蚀因素。
5、融资困境:固定资产饱和与现金短缺隐忧
一个被市场忽视的隐患是:公司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已达5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却仍计划通过IPO募资扩大固定资产规模。
这意味着公司可能陷入“固定资产投入-产能过剩-毛利率下滑-更多固定资产投入”的恶性循环。
同时,公司2024年税收优惠占利润总额的比例最高达26.96%,近三年公司超过两成的利润来源于税收优惠。若未来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公司将面临盈利能力的进一步下滑。
另一方面,公司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4.79%,低于国内同行深南电路7.10%)、兴森科技(7.60%)。当台企欣兴电子、日企揖斐电在FC-BGA领域持续领跑,低研发投入恐导致技术代差扩大,使单价承压雪上加霜。
6、潜在隐患:海外股东与技术团队的博弈
越亚半导体还有一大隐患未被市场充分认知——海外股东与技术团队的潜在利益冲突。
公司第一大股东AMITEC由以色列上市公司Priortech控制,而公司的“铜柱增层法”核心技术在全球拥有专利。
在当前的国际经贸环境下,这种海外股东结构与核心技术的关联,可能存在技术出口管制或股东利益冲突的风险。
同时,半导体封装行业技术人才争夺白热化,核心人员流失风险被招股书列为“可能引发客户与技术双输”的关键变量。而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结构,可能使核心技术团队与任一方股东捆绑,出现“带走客户+专利”双杀。
瞭望塔财经认为,越亚半导体面临的不仅是毛利率下滑与产能利用率低下的表面问题,更深刻的是其债务结构异常波动与固定资产饱和仍激进扩张的战略矛盾。
截至2025年6月末,越亚半导体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达25.97亿元,占总资产58%。巨额固定资产带来的折旧压力,在需求不振的背景下正持续侵蚀着公司利润。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此次现场检查,监管机构将对公司收入确认真实性、募投项目可行性、公司治理有效性等进行更严格核查。
在“申报即担责”的监管基调下,越亚半导体此次IPO闯关已无“一撤了之”的退路。
参考资料:
1、中国证券业协会
2、招股说明书(申报稿)(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9月30日披露)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无法保证所有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文中的任何数据、观点或结论,均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任何人依据本文内容进行的任何投资操作或决策,所产生的所有风险及后果均应由其自行承担,本账号及作者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