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润
这两天,关于“饿了么是不是要改名?”的讨论,频频登上热闻。
有网友发现,当更新到12.0.1版本时,那个熟悉的蓝色APP,名字变成了“淘宝闪购”。
有人怀旧,说“爷青结”。有人分析,说淘宝闪购这个名字,似乎不如饿了么朗朗上口。还有人说,这不是把之前那么多年积累的品牌资产,推倒重来了吗?
实际上,饿了么改名,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顺理成章。叫什么名字,其实是这件事里最不重要的部分。
借着这件事,我们还可以看懂整个阿里的大消费平台战略,以及如今中国零售市场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
我争取用4句话,帮你快速看懂。
1、饿了么的本质,从来不是一个“外卖平台”,而是一个“最后1公里运力系统”。
首先明确一个事实:饿了么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脱口而出,是外卖平台啊,我每天午饭都是靠它解决的。
这倒也没有大问题。但就像iPhone只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而非核心能力。电商网站只是亚马逊的产品,而非核心能力。送外卖,同样只是饿了么的一个“产品”,而非“核心能力”。
饿了么真正的能力,是调度两三百万骑手,每天完成八九千万单配送,在30分钟内触达城市的每个角落。是这种“最后1公里”的配送能力。
过去十几年,饿了么用外卖这个最高频、最刚需、也最难的场景,硬生生打磨出了这套能力。
2、这次的改名,本质是它成为了阿里即时零售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
过去的中国电商有一个Bug:“快”和“便宜”不能兼得。淘宝买东西便宜,但两三天才能寄到。同城跑腿快,但价格就贵出一大截。
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电商分为两部分:“仓”和“店”。仓负责储存,店负责零售。在过去,这两部分是分割的。
你在上海下单一个小家电,“店”开在线上,下单只要一瞬间。但“仓”却在佛山。为什么要两三天才能送到家?就是因为仓的能力跟不上。
那究竟有没有可能,又快又便宜呢?在以前很难,但在今天,有可能了。因为一套全新的体系,被滚滚向前的商业车轮催生了出来。
这套体系分为两步走:仓店融合解决“前999公里”的问题。配送体系解决“最后1公里”的问题。
先看“仓店融合”。既然速度慢的根源是仓和店不匹配。那有没有可能,干脆把它们合并?
比如,干嘛要把仓放在遥远的郊区?能不能分成很多很多小仓库,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每个小区周围3公里内都有个仓库,这样不就能保证半小时送达?可这样,仓库租金就会很贵,怎么办?我可以直接把仓库打开营业啊,让路过的自然人流进仓库买东西,补贴租金。
没错,你一定猜到了,这种模式有一个名字,叫“盒马”。
再比如,每个小区门口,原本就有的小超市、夫妻老婆店,把他们挂上平台,成为平台的“供货商”。客户下单后,用骑手送达,不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还有其它一些方法,这里不赘述了。
但总之,现在这个时代,仓和店的区别似乎在消失。你线上下单时,它就是仓。你线下路过时,它就是店。仓和店的界限,越来越分不清了。
好,靠着这些,咱们解决了“前999公里”的问题。可是,最后1公里,总要有人去送吧?谁来负责把东西从“仓店”送到你家门口?
没错,答案是不是呼之欲出:饿了么。
这十几年,饿了么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一位位蓝骑士,骑着小电驴,在风雨中把热腾腾的午饭送到你家。是他们,撑起了现代城市的大动脉。
而假如,把午饭换成洗手液、速冻水饺、水果蔬菜,这不就解决了“最后1公里”的难题?
这一套组合拳,有一个现代化的名字:即时零售。
所以,经常有人问,究竟什么是即时零售?现在你明白了,即时零售=遍布全城的“仓店” +配送体系的“运力”。
两者组合,神奇的化学反应发生了。竟然真的可以“又快又便宜”了。阿里,就这样建立了一个和原先的淘宝体系不矛盾,还非常互补的东西。
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说,饿了么成为了阿里即时零售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
3、中国电商,正在大踏步迈入“即时零售”时代。
商业的动作,背后往往是时代的变革。如果咱们再深看一层,就不难发现,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电商,正在不可逆转地迈入“即时零售”时代。这会是近几年最激烈的商战战场,不加之一,或许也没有太大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两个原因:超高的频率、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首先,它有着超高的频率,对各家平台,都是战略级业务。
商业世界有一个铁律:高频打低频,就像降维打击。你可以在外卖平台上订电影票,却永远不可能在电影票平台上点外卖。
而即时零售(包括外卖),就是一个超高频的场景,每天使用好几次,能连着带动后续一系列业务。各大平台收购了一堆共享单车品牌,本质也是同一个逻辑。
用大白话说:重要的不是这块利润,而是这块业务能让你每天打开好几次APP。产生的连带率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本身就在“即时零售化”。
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想要“立刻、马上”。有3类商品,尤其有这种属性。
第一类,是“特别急”的事。
比如,晚上孩子突然发烧,你急需退烧药。你等不了“次日达”。这就是“阿里健康”一直在做的事。这是刚需。
第二类,是“特别高频”的事。
比如,家里的卫生纸、宝宝的奶粉、女士的卫生巾。这些东西,你总是在“啊,突然用完了”的时候才想起来买。你很难受,一刻也不想等。这是补货。
第三类,是“特别潮”的事。
比如,苹果发布最新iPhone17。你不想等,你就是想在几小时内拿到手,然后发朋友圈耍帅。这是欲望。
你看,刚需、补货、欲望。这几乎覆盖了我们日常消费的大部分场景。它越来越成为消费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
这就是中国电商的下一个时代。几大平台,都在为这场战争厉兵秣马,做好准备。
4、饿了么这个名字,和餐饮绑定太深,难以支撑一个更大的战略目标。所以,改名顺理成章。
我相信,对于饿了么来说,做出改名的决定并不容易。毕竟这三个字承载着他们的奋斗历史。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饿了么一定会改名呢?就叫原来的名字,不行吗?
无数商业理论告诉我们,名字是品牌资产,是用户心智,千万不能改,改了就废了,前面那么多年的努力就扔水里了。
这个道理是没错的。但饿了么这次,情况确实蛮特殊的。
原因很简单,“饿了么”这个名字,和“餐饮”的绑定实在太深了。只要你叫饿了么,用户就真的只会在“饿了”的时候打开它。
而就如前面所说,饿了么作为一个运力系统,服务的是整个即时零售。它要送的是所有商品,而不只是午饭。它的关键是“闪”,而不是“饿”。
所以,不改名,这个认知是扭转不过来的。
所有商业理论都有局限性,所有商业行为,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好了,总结一下。
此前很多“饿了么要被出售”之类的传言,其实都陷入了一个盲区:把它当成了一块独立的业务来看。而其实,对饿了么来说,其实公司主体没有变、运营团队没有变、骑手群体没有变、平台上的用户和商家没有变——他们只是在一个更大的体系里、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承担了更重要的使命。
用一句看似违和的话概括:不再叫“饿了么”的饿了么,将比“饿了么”更有价值。
也许,我们还能得出一系列商业逻辑:
一个企业的真正价值,在于核心能力,而不是当前的明星产品。
在大型商业生态中,单个业务,往往只是一张大网里的一环。不能盯着一棵树木,而忽略了整片森林。
品牌名称确实是资产,但当它已经和当前战略方向不匹配时,改名也是一种“放弃的智慧”。
另外。现在你应该能明白标题里的那句话:
饿了么到底叫什么名字,是整件事里最不重要的部分。
观点/ 刘润 主笔/ 歌平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