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许予朋
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4—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从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等多维度反映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从2024年综合指标数据和相关情况来看,各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质效。在加大普惠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普惠保险产品供给等方面,金融业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特定风险群体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普惠金融在延续较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包括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加有力,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重点群体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政策进一步优化,银行结算账户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普惠性不断增强,普惠保险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健全等。
比如,2024年,金融系统强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金融保障,将残疾人、退役军人、刑满释放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10类重点群体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对象,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投放。目前,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30万元,企业为400万元;加大对家政服务业的金融支持,丰富特色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继续推广随借随还等,满足家政等行业企业灵活用款需求。
保险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根据报告,2024 年,全国保险密度为4044.86 元/人,同比增长11.26%,同比多增约2个百分点;保险深度为4.22%,较上年稳中有升。近四成受访人士表示持有保险产品和服务。
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保险行业健全普惠保险产品供给体系,加大特定领域和特定风险群体保障力度。根据报告,过去一年,一些创新实践在全国多地开花,有效弥补了特定风险群体保障空白或不足问题。
比如,福建省实施新业态人员综合保险方案,结合当地气候炎热特点,将因热射病导致的保险责任纳入保障范围,进一步贴近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保障需求。广东省积极组织开展网约车、家政、直播、外卖等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根据不同行业的风险特征以及用工保障需求,进行差异化的保额和责任倾斜。
促进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质提
展望下一阶段,报告明确,将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完善民营小微、“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质提。
首先,优化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涉农、小微、民营、重点群体等普惠领域贷款投放,推动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效果评估机制,加强结果运用。
其次,丰富普惠金融产品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发展实际,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满足涉农经营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
再次,巩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能力。发挥大型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和头雁效应。推动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支持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特色金融功能,不断健全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保险多管齐下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同时,巩固优化基础金融服务。聚焦偏远县乡村和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通过监管引领推动金融机构加快网点布局。加强普惠保险服务供给的广度和深度,着力解决新就业、特殊职业和新市民等特定风险群体保障空白或保障不足的问题。
最后,完善配套机制。依法依规拓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推动金融领域非信贷信息跨行共享。完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系统功能,持续强化平台推广应用,提升中小微企业线上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