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英草卓玛 许予朋
民营、小微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十四五”时期,广大民营、小微企业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在坚守主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产业升级中大显身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回顾多家金融机构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是金融机构展业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关键所在。从“成绩单”来看,金融监管总局在9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持续提升,疫情期间,对17万亿元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惠及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
“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我们计划用这笔资金攻克农业良种‘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山东济宁,一笔800万元的龙头企业政策贷款让当地一家种业科技公司的负责人杨建强更有底气加大研发投入了。
在“青稞之乡”西藏日喀则,农业银行自2009年起向当地一家农产品企业陆续发放共计2650万元贷款,助力企业负责人扎西顿珠的青稞生意从作坊式经营到形成规模。
普惠金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贯穿千行百业、千家万户。近年来,普惠金融覆盖面和可及性得到显著提升,更多金融活水加速流向田间地头、车间工厂,汇聚成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据金融监管总局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过去,不少民营、小微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比较麻烦”“等待时间长”,银行则反映部分企业缺少抵押物和担保,在面对其融资需求时“不敢贷”“不愿贷”。
推动金融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倾斜,搭建民营、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的桥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尽职免责机制……“十四五”时期,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政策引领,鼓励银行机构强化机制建设、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下沉优化金融服务,切实缓解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其中,“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一大亮点。”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侯力铭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从数据来看,这一机制能够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金融科技发展也为银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今年初,在重庆从事农产品配送销售的退役军人黄道宽获得200万元信用贷款后,成功拿下了一个长期优质大订单。这背后,靠的正是当地银行机构依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发出的一款纯信用、免抵押的线上产品。
“对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而言,由于其缺乏过往融资记录、历史经营业绩,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其进行资产投放时,容易有所顾虑。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逐步拥有了运用各类替代数据(即非财务数据)来研判企业资信情况的能力。”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记者。
融资成本降低
企业“轻装上阵”
“本以为资金链断裂要停产,没想到银行主动上门续贷,贷款利率还更低,由3年前的4.15%降至3.4%。”享受到无还本续贷政策的“及时雨”,云南省澄江金琪瑞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对记者由衷感叹道。
企业微观体感正反映出市场宏观趋势:过去5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2020年12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08%;2025年6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48%。
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加快完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更好支持经营主体投融资、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以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十四五”期间,一系列针对性政策“组合拳”频出、成效不断显现,切实缓解了民营、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助其“轻装上阵”。
除了利息成本,对许多民营、小微企业来说,抵押费、担保费等非利息成本也是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地区政银企通力合作,给予企业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融资成本算好“明白账”。
“我们符合惠农金融产品‘椰城扶农贷’的申请条件,有担保公司来做担保,不仅不用交担保费,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利息。这种合作模式确确实实帮我们降低了贷款成本。”在海南海口,申请“椰城扶农贷”补充资金的杰师傅生态农业副总经理李伟说。
“我国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理念深入人心,普惠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服务成本稳步下降,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丰富服务生态
赋能多元需求
更关注风险抵御与经营健康、谋求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出海寻找增长“第二曲线”……如今,民营、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更加多元化,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金融问题也不同。回应企业更丰富、更细化的需求,需要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金融服务生态。
对于正处在上升期的科创企业来说,“股债贷保”联动发力,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支撑。随着传统机器人“小碎步”“屈膝行走”等问题被一一破解,深圳某人形机器人企业研发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已实现接近人类的自然步态。据悉,企业技术“大跨步”背后,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会同工银资本积极围绕企业发展规划与需求进行了深入对接,加速推进“信贷+股权”叠加式金融服务,丰富企业融资渠道。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的材料虽然单价不高,却是芯片等昂贵元件的关键载体。”长沙升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国圣告诉记者,企业已与人保财险合作多年,目前除了传统的财产保险产品,急需新材料保险为核心技术护航。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当下民营、小微企业出海拓展业务新空间仍在“进行时”。今年,金融监管总局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新设小微外贸板块。“目前企业‘走出去’模式正从‘产品出海’到‘品牌+能力出海’转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郦金梁表示,在当前背景下,急需构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科研机构”四位一体的赋能生态,实现全链条赋能、制度对接与创新引领,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
侯力铭表示,目前我国民营、小微企业普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行业竞争激烈、应收账款难回收等诸多挑战,生产经营承受较大压力。除了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也需加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把控不良贷款率,确保自身的稳健运营。此外,当下金融机构在利用信用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信贷决策时,还存在应用不够充分、精准度不够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信用信息的分析和挖掘,提高应用水平,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