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健增长,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有序推进。要以能源转型、数智变革、低碳发展为契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国内外汽车企业深化交流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合作融通、共同发展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在9月27日举办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呼吁,应积极培育新的产业价值增长极,让创新科技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据悉,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展览面积达1万平方米,集结了50多家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不仅有多款热门新能源汽车集中亮相,还有动力电池、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前沿技术成果展示。
实际上,在政策推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绩亮眼。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约893.1万辆,同比增长33.5%。其中,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批发渗透率为52.2%,较2024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
2030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70%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突破电池、芯片和软件等核心技术,也要推进绿色智能工艺,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在基础设施方面,需加快沿高速公路布局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和氢能补给,支撑商用车发展。未来要通过V2G(Vehicle-to-Grid)实现车网互动,促进绿电消纳与双向高效利用,探索社区智能充电和规模化应用。”万钢认为。
从万钢提及的核心技术突破、基建布局等具体发展路径出发,行业内对未来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给出了积极的预判。
中国长安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汽车能源结构中,BEV(纯电动车)、XEV(PHEV+REEV,插电式混动车型和增程式电动车)、ICE(含HEV,即包含混合动力车型在内的内燃机车型)的销量占比将为4∶4∶2,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将从2025年的25%提升至40%。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的预判则更为积极。他认为,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至70%;燃油车市场虽大幅萎缩,但仍会获得一部分用户青睐,将继续保持一定市场份额;混动、纯电、燃油三条技术路线将基本形成“433”的国内市场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正式成立,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成本、生态领域的相互交流,进行跨国合作。
“汽车产业需要全球化协同设计,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过去的一百年中,汽车行业一直在进行全球协同,未来在这一轮新能源智能化发展中仍然要坚持协同。尽管我们还处于非稳定的状态,但未来全球化的协同仍然是大趋势、大格局。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要成为一个信任合作的粘合剂,打造高效的贸易便利的平台。”朱华荣表示。
中外车企“互学共鉴、双向奔赴”趋势正在形成
在开放与合作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分享称,中国全面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支持外资车企与中资企业深化合作,建立APEC(亚太经合组织)汽车对话、中欧和中日等多双边合作机制。
王晓秋也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多元化发展,既是技术路径的多元化,也是全球市场的多元化。当前,中外车企“互学共鉴、双向奔赴”的趋势正在形成。但同时,行业也面临诸如贸易政策壁垒、标准法规差异、供应链韧性不足、基础设施不均衡等风险挑战。
为此,王晓秋建议,坚持开放合作,反对脱钩断链,汽车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应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消除贸易壁垒,推动形成公平透明的国际市场环境;坚定绿色理念,共担社会责任,应超越短期商业利益,将绿色低碳融入产业全链条,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挑战;加强产业协同,优化创新生态,应通过提供更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鼓励中外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
与此同时,不少中国车企也在深化海外本土化布局。据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兴亚透露,未来五年,广汽计划在多个国家加大投资,形成本地化生产的能力。广汽集团在全球化绿色进程中特别重视新能源生态出海,在泰国全力推进充电网络建设,与巴西国家质量与技术研究院合作参与汽车标准制定。此外,广汽集团在巴西、泰国与当地高校深化合作,联合培养新能源汽车的本地人才。
“广汽始终坚持在当地、为当地、融入当地、服务当地、贡献当地的发展理念,真正扎根当地,与当地共同成长,提供广汽绿色智慧出行方案。”冯兴亚说。
外资企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与中国车企想要更好地“走出去”相对应,外资车企的课题则聚焦在如何进一步“本土化”。
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保时捷带来了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该系统是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的最新成果。“这一研发中心在去年年底成立,今年就快速推出了中国专属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明年该系统会实现上车,在电动车和燃油车上都会搭载。”保时捷工作人员表示,随着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的成立,决策流程变得更快、更灵活,本土化团队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
宝马集团董事高乐也表示:“在中国市场,宝马灵活调整产品策略,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宝马正积极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量产车型。宝马与Momenta等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与中国科技公司如华为、腾讯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车载智能系统、数字生态和应用商店等。到2030年,宝马计划在全球市场推出40款全新或更新车型,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将达到50%。”
奔驰集团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则透露,奔驰将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电动车型与智能服务,计划在未来24个月内推出多款新产品,涵盖不同细分市场与驱动形式。同时,奔驰还积极寻求与科技公司、初创企业跨界合作,共同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可能。
“丰田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本土化研发体系,这是我们深耕中国市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关键。该中心不仅承担了新车型的本土化适配工作,还逐步发展成为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创新基地。通过与本地供应商的合作,丰田确保了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环保生产等。”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小西良树表示,丰田中国将继续深化本土化战略,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
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