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上市过程中,孖展(Margin)阶段 是新股公开发售(IPO)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涉及投资者通过券商融资来认购新股。以下是该阶段的核心要点:
一、什么是孖展?
孖展 是粤语中对 保证金贷款(Margin Loan) 的俗称,即投资者向券商借钱来认购新股,只需缴纳一部分资金(通常是认购金额的一部分,如10%),剩余部分由券商垫付,从而放大认购能力。
例如:
- 某新股每股招股价为10港元,每手为1000股,即每手需要1万港元。
- 若券商提供90%的孖展,投资者只需支付1000港元,其余9000港元由券商借出。
二、孖展阶段在IPO流程中的位置
香港IPO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递表(申请上市)
- 聆讯(上市委员会审批)
- 路演
- 招股(包括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
- 定价
- 挂牌上市
孖展阶段通常发生在招股期间,尤其是公开发售部分。
三、孖展阶段的核心要点
1. 孖展认购对象
- 主要面向散户投资者,通过券商参与。
- 机构投资者一般通过国际配售进行,较少使用孖展。
2. 孖展比例
- 通常为 90%,即投资者只需支付 10% 的认购本金,其余由券商融资。
- 不同券商提供的孖展比例可能不同,有的可能低至80%或高至95%,视券商风控政策而定。
3. 计息方式
- 孖展资金并非免费,券商会收取 利息,计息时间一般从招股第一天开始,到退款日(若未中签)或上市前一日(若中签)。
- 利率因市场资金紧张程度、新股热度等而异,常见年化利率为 1% - 4%+,甚至更高(热门新股可能达6%-10%或以上)。
4. 孖展额度与抢额度
- 热门新股往往孖展额度紧张,投资者需提前与券商预约或抢额度。
- 部分券商会提供 专属孖展额度 或 VIP服务。
5. 爆仓风险
- 如果新股上市后大幅破发(跌破发行价),且投资者使用高比例孖展,可能面临亏损甚至被追缴保证金的风险。
- 尤其是当新股上市首日表现不佳,投资者不愿补仓时,券商可能会强制平仓。
6. 认购结果与退款
- 若未中签,券商将在退款日返还投资者的本金及支付相应孖展利息。
- 若中签,则扣除认购费用、手续费和利息后,剩余资金返还,股票则存入投资者账户。
四、孖展数据的重要性
在新股招股期间,市场会关注以下与孖展相关的数据,作为判断新股热度的重要指标:
- 孖展认购倍数
- 孖展倍数高(如10倍以上):反映市场反应热烈,可能预示上市表现不错。
- 孖展倍数低:可能意味着市场兴趣不足。
- 指通过孖展认购的金额与公开发售集资额的比例。
- 例如:某新股公开发售集资额为1亿港元,而孖展认购总额达到10亿港元,即 孖展倍数为10倍。
- 一般而言:
- 超购倍数
- 指总认购金额(包括现金和孖展)相对于公开发售额的倍数。
- 超购倍数越高,可能触发回拨机制,即增加公开发售比例(如从10%提升至50%)。
五、孖展认购流程简述(以券商角度)
- 投资者选择新股,决定认购数量
- 选择认购方式:现金认购 or 孖展认购
- 若选择孖展,选择孖展比例(如90%),并确认利息与费用
- 提交认购申请
- 券商冻结相应资金(包括自付部分 + 保证金管理)
- 招股结束后,根据认购结果分配股份
- 上市前结算,中签者获配股份,未中签者获退款(含利息扣除)
六、孖展认购的优缺点
✅ 优点:
-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小博大,认购更多新股。
- 增加中签机会,尤其对于热门新股。
- 对资金有限的投资者友好。
❌ 缺点:
- 需支付利息,增加投资成本。
- 存在杠杆风险,若新股破发可能亏损加剧。
- 若市场情绪反转,可能引发强制平仓。
七、如何明智使用孖展?
- 评估新股基本面与市场热度,避免盲目跟风。
- 控制杠杆比例,尽量使用适度孖展,降低风险。
- 关注孖展利率,选择成本较低的券商。
- 了解退款及利息计算规则,避免隐性成本。
- 优先考虑有长期价值的新股,而非单纯炒新。
八、总结:孖展阶段一句话核心
孖展阶段是香港新股公开发售中,投资者利用券商融资放大认购能力的环节,是新股热度的重要风向标,但同时也伴随着杠杆风险,需谨慎评估新股质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来源:锋行链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