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9月28日讯(记者 朱欣悦)2025 年中秋白酒消费旺季的到来节奏,较往年明显放缓。多位白酒经销商向蓝鲸新闻记者反馈,往年中秋前一个月市场便会启动旺季行情,今年则直至节前两周才出现动销迹象,旺季周期显著缩短。
尽管终端市场已逐步进入消费节点,但名酒价格表现疲软。有经销商指出,自旺季启动以来,多数知名白酒价格持续处于阴跌状态,仅在最近两日略有回升,“但回暖幅度十分有限,整体价格仍未回到理想区间”。市场价格体系承压明显。
正如一位经销商所言,以前的玩法不行了。
旺季不旺
传统批发市场的门庭冷落,叠加名酒价格的持续阴跌,勾勒出2025年中秋白酒略显冷清的市场图景,旺季不旺成为本年度最显著的特征。
作为国内酒类流通领域的“晴雨表”,郑州百荣市场的表现最具代表性。“往年进入9月旺季,高端名酒价格都会有所上扬,但今年从茅台到各价位段产品,价格都在缓步下行。”一位百荣批发商向蓝鲸新闻记者坦言,“虽然出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整体销售额预计下滑约三成。”
往日常规的中秋前高端酒涨价行情,在今年彻底缺席。9月以来,飞天茅台的批价从1830元/瓶,月末虽小幅反弹至1800元左右,但下行趋势依然明显。“以往中秋前夕茅台、五粮液价格稳中有升,今年却一反常态,价格上涨阻力较大,方向性变化值得关注。”上述批发商补充道。
某券商分析师向蓝鲸财经记者指出,“从历史规律看,飞天茅台批价若在节前未能走强,节后通常面临更大下行压力。”这一预期加剧了渠道商的忧虑情绪,在尚未探明价格底部的情况下,业界普遍担忧节后批价可能下滑。
图片来源:信达证券
高端酒价格的整体下移,对中端市场形成强烈挤压。有经销商反映,作为次高端代表的剑南春“明显不及往年”,其市场份额正被不断下探的高端核心单品持续蚕食。“当茅台、五粮液价格更具亲和力时,消费者自然不愿为中端产品支付相近的价格,原有的价差优势正在消失。”一位经销商道出了终端市场的普遍困境。
对于酒企而言,今年的中秋市场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品牌集中度较往年显著提升。
在酱酒主销区的河南,品牌分化尤为剧烈。除茅系产品实现30%的销量增长外,多数酱酒品牌遭遇滑铁卢,某二线酱酒品牌销量同比下滑40%,另一家二线酱酒的主力品牌批价从年初的850元一路跌至600元区间,且仍未见底。
也有经销商透露,部分品牌为完成厂家设定的高额任务,上半年过度压货导致渠道库存高企,8-9月集中抛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0%-40%,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体系的混乱。
这也导致了渠道信心不足,“现在谁都不敢抄底,价格走势不明。”这种观望情绪导致市场补库需求持续疲软,即便厂家出台补贴政策,经销商仍顾虑重重,不敢轻易拿货。有商户直言“今年越是勤奋补货,亏得越多,不如少拿点货,少亏一点是一点。”
“玩法变了”
白酒行业的渠道寒冬,在传统批发市场的境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位山东高桥市场的酒商对蓝鲸新闻记者直言,下游烟酒行“消失了很多, 以往每月要拿货四五次的老客户,如今半年都难觅踪迹。以前靠烟能保住成本,现在烟也没利润,酒的销量又上不去,小店根本撑不下去。”
这种终端萎缩正形成恶性循环,终端拿货量锐减导致二批商货物周转放缓,库存积压;二批商无力接货又直接加剧厂家库存压力,从终端到厂家的全渠道流动性陷入停滞,整个流通链条的运转效率大幅下滑。
传统酒类批发市场更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冲击。一方面,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直接冲击批发行情,“线上价格太透明,消费者随手就能比价,我们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几乎没有。”另一方面,酒企直营化趋势加速,从厂家直达终端的直供模式绕过批发市场,进一步挤压二批商的生存空间。
即时零售的兴起,也对传统酒商造成极大的影响。据上述酒商透露,美团曾试图在高桥市场布局前置仓,虽未形成规模效应,也反映出即时零售对传统酒类渠道的渗透野心。“现在不管是线上还是厂家,都在想怎么绕开二批,我们夹在中间最难做。”
对于行业调整周期,多数从业者给出了“至少两年”的预判。
面对行业变局,头部企业已率先布局应对,五粮液、国窖推出 29 度等低度产品,适配健康消费趋势;茅台则优化产品矩阵,通过 100 毫升、375 毫升、公斤装等多规格产品,覆盖送礼、自饮、宴请等不同场景。但这些调整的效果尚需时间检验,短期内难以扭转行业下行趋势。
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不同市场参与者面临差异化挑战,也需寻找适配的破局路径。
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对蓝鲸新闻记者表示,过度压货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当务之急是建立合理的返利机制,通过政策松绑缓解经销商的库存压力,重建渠道信心。对经销商而言,选品能力成为生存关键,同时,必须主动拓展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新渠道,降低对传统批发市场的依赖,这已成为转型的核心方向。对区域品牌而言,细分市场深耕是破局关键。
2025年中秋旺季,白酒行业用一场旺季不旺的现实,正式宣告高速增长时代的终结。名酒价格崩塌的背后,是消费需求萎缩与渠道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全行业库存高企的现状,更折射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即便头部品牌凭借强大的品牌力维持了销量,但利润下滑与信心缺失,已成为全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正如经销商所言,不是行业不行了,是以前的玩法不行了。在这次的行业调整周期中,那些能顺应消费理性化趋势、优化渠道运转效率、严控成本损耗的企业,终将在洗牌中存活下来。而对于整个白酒行业而言,这场阵痛或许正是摆脱泡沫、回归理性、重塑价值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