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中美在吉隆坡的经贸谈判刚刚结束,双方的态度都表现得很积极。中国方面称此次磋商“非常有建设性”,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则更为直接,称这是“特别成功的框架”,甚至连特朗普也出来表态,说他有信心能达成全面协议。起初,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缓和的信号,但没过几个小时,贝森特却转身对媒体表示,美国不会改变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刚握完的手还没凉透,就来了这么一出,这让人很困惑,到底是谈判取得了成功,还是另有隐情?
所谓的初步共识,实际上并不是哪一方说服了对方,根本上是因为双方经过了几个月的博弈,各自都有难以绕过的问题,最终只能坐下来寻找一个平衡点。特朗普曾威胁过,要在11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但贝森特会后立刻改变了口风,说“这项威胁已经解决”。看似是美国态度软化,但其实是美国的实业部门感受到了压力,快顶不住了。
9月底,美国实施的新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将那些被制裁的中国企业的子公司也列入黑名单。这一举措直接让甲骨文、亚马逊等美国巨头炸锅,几十亿美元的货物被卡在海关,中国的合作伙伴也在逐渐将它们从供应链中剔除。而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农民选票,假如中国不再购买美国的大豆,他的选票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这次谈判中的共识里,中方同意增加大豆采购,而美方则承诺取消加税。这其实是双方各自作出让步,互换利益,避免亏得太多。
中国这边做出让步,并不是软弱,而是为了争取一些喘息的时间。美国10月14号刚刚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中国也立马反击,开始征收特别港务费。两国的航运企业因此备受折腾,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延长关税暂停期,对于国内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缓解压力的好机会。推迟对稀土的管制,看起来是让步,实际上是给美国留下了一个台阶。中国掌握着全球大部分的精炼稀土,一旦切断供应,美国的高科技和军工产业都将受到极大影响。所以现在先放一放,既为谈判争取主动权,也避免立即激化矛盾。
正如何立峰所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一句话真实地反映了现实情况,双方都不希望经贸战拖成“双输”的局面。刚开始以为会谈结束后局势能缓和,没想到贝森特却立即表示,出口管制措施不会放松,这把美国的真实意图直接揭露了出来。出口管制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筹码,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自2022年以来,针对中国的集成电路管制措施已经更新了四次,从芯片到制造设备,再到人工智能技术,层层加码。美国之所以如此坚持,根本原因在于通过科技手段压制中国,遏制中国的整体发展。这才是美国的核心战略。而中国商务部也在9月启动了反歧视调查,认为这些措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限制”,但美方显然不打算放松对中国的科技打压。
表面上看,船舶收费、关税这些是表面的问题,真正美国想要卡的,是中国的技术脖子。贝森特敢在会后立即翻脸,显然是精确算计过的。他知道,在经贸合作上可以适当让步,但在科技打压上绝对不能后退。美国内部的派系也在此时显现出分歧,贝森特代表的财政部门更关心美国实业的利益,所以需要跟中国谈合作。但五角大楼、商务部的强硬派却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感到不安,坚决反对放松管制。此前的穿透性规则,明明给美国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却迟迟没有取消,原因就在于这些强硬派的影响力。
“谈完就翻脸”实际上是美国的两面策略,一方面告诉务实派“框架已经达成”,另一方面对强硬派表示“管制依旧没有放松”。特朗普也擅长这种手法,一边对中国说要见面,一边指示贸易代表办公室进行301条款调查,为自己留下了翻脸的余地。
美国的这种双重标准非常明显:中国愿意推迟稀土管制,美国却不肯松动出口管制。中国愿意购买美国的大豆,美国欢迎,可是中国要芯片,美国就封杀。贝森特嘴上说“平等尊重”,实际上做的却是“我要的你得给,你要的我不给”。这种挑挑拣拣的合作方式,根本是霸权逻辑,只允许美国占便宜,压制中国的发展。
事实上,中美这种边谈边打的博弈模式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从5月日内瓦会谈的90天关税休战,到9月美国推出新的穿透性规则,再到10月吉隆坡达成的共识,几乎每一次谈判结束后,都伴随着新的冲突爆发。这些停不下来的博弈,根本原因是两国之间根本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美国希望中国继续作为“低端加工厂”,赚点辛苦钱,而中国则希望升级产业,走向高科技,这两者的愿景根本是不可调和的。
中国人民大学李巍教授直言,虽然元首见面可以暂时缓和气氛,但双方的分歧很快会重新浮现。贸易问题只是表面,真正的较量在于科技和产业。两国刻意避免将关系彻底搞僵,因为美国不敢把中国逼得太狠,毕竟中国是美国很多实业的“最大市场”,一旦断裂,美国企业也会受到重创。中国也不愿意和美国硬刚,毕竟出口管制已经影响了几千家中国企业,争取时间推动自主创新才是关键。
因此,关税可以暂停,稀土管制可以推迟,但芯片管制和反制调查却一点也没有停止。看来,美国想通过出口管制卡住中国的脖子,恐怕打错了算盘。中国企业正在加速自主创新,中芯国际的芯片量产、华为的技术突破,都在一点点打破美国的封锁。而美国企业也开始抗议,因为他们不愿放弃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吉隆坡达成的共识,实际上是“边谈边打”的新一轮开始。未来的博弈还会继续,但可以明确的是,合作才能共赢,而单纯的霸权逻辑终究撑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