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过去几天,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现场展商云集,商机涌动。
在这场全球经贸盛会上,“出海”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热议话题。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科技领域,从东南亚到中东,中企出海正经历着从“产品输出”到“模式输出”的深刻变革。
在这场全球化新征程中,进博会如何从“引进来”的窗口升级为“走出去”的跳板?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在新形势下稳健远航?进博会期间,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税务主管吕晨,解读中企出海新趋势与进博平台的战略价值。
中企国际化进入“扎根”阶段
羊城晚报:我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出海正从早期的并购转向以绿地投资为主。这一转变背后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吕晨:相比并购,绿地投资让企业通过自建供应链来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更好地贴近市场布局,增强供应链韧性并规避贸易壁垒。同时,中企也借此输出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实现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的本地化深耕。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企国际化进入了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的质变新阶段。中企出海进一步升级为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生态的“扎根”。竞争力来源也从资本实力,转向核心技术、品牌与全球运营管理能力。这体现了中企全球化进程更为成熟、自信和可持续的新阶段。
羊城晚报:如今,出海的主力军已从传统制造业转向TMT(科技、媒体、通信)、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高附加值行业。这背后的新质生产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高科技企业出海时,与传统企业面临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吕晨:纵观中企出海历史,不难观察到中企出海已经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出海过渡到如今的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高附加值产业出海。其转变驱动力我归纳为如下三方面:技术驱动、创新模式及产业链升级。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算法等数智科技为核心,部分行业实现了产品和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迭代,出海也从过去的输出产品转向输出技术标准、解决方案和品牌生态。此外,中企背靠的上下游全产业链优势,也显著提升了中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及话语权。
这些高科技企业出海时,面临的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当前全球新格局下各国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技术标准上的严苛合规审查,以及更复杂的知识产权竞争。此外,相比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产能出海”,高科技企业则应在“品牌与生态出海”,构建产业生态和实现深度的本地化研发运营方面寻求进一步突破。
构建“中国+N”供应链韧性
羊城晚报:除了寻求市场与增长,“建立韧性供应链”(中国+N)已成为关键驱动力。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企业应如何科学地评估和选择出海目的地,以平衡效率与风险?
吕晨:科学选择目的地需要构建超越成本效率、平衡风险与韧性的综合评估框架。企业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地缘政治风险与韧性、综合效率与成本、合规与本土化融合。
具体来说,要评估地缘政治稳定性,通过“1+N”备选方案等策略降低单一国家风险;综合考量劳动力、基础设施与产业链配套;并深度审视当地外资准入、ESG、数据与劳工法规,为深度本土化运营做好准备。
羊城晚报:东盟、中东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何正成为新一轮出海的热土?
吕晨:东盟与中东今年来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热土,除政策层面的助力外,也有其必然的商业逻辑。
首先,地区市场潜力巨大。东盟拥有年轻且快速增长的人口,与中国经贸联系紧密,消费市场广阔。中东在“2030愿景”驱动下,正推动经济多元化,在新能源、科技和高端消费等领域释放巨大需求。强劲的城市化需求也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贸易条件,交通发达及便利程度上,东盟凭借成本优势及RCEP等贸易协定,正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成为制造业延伸的理想目的地。中东则凭借雄厚资本,在主推的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转型领域,为中国先进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应用场景与合作需求。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双向枢纽
羊城晚报:您认为,进博会作为“引进来”的平台,如何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吕晨:“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在新的全球经济及政治格局下实现内外双循环的一体两面。进博会已从“引进来”平台升级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的战略枢纽。
它通过打造“投资中国”“购在中国”“出口中国”等品牌,为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全球资源对接和制度型开放支持。企业借助进博会展示创新技术、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实现与国际产业圈的深度链接,构建从战略规划到海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真正成为中企展示全球竞争力、链接海外伙伴的核心枢纽。
羊城晚报:您认为企业出海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基于您丰富的观察,一家企业要想从“成功的出海”迈向“出海的成功”,最需要具备哪几种核心能力?
吕晨:过去几年来,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出海的成功案例,从TikTok、Temu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到规模相对较小之前仅涉及本土市场及产品出口的中国企业等。
中企出海取得成功,应对不同阶段挑战,应首先从战略层面评估市场匹配度。其次,充分了解当地法律及财税政策,并建立相应的全球合规管理体系以规避合规风险,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此外,建立灵活高效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维持全球供应链灵活性以对冲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积极拥抱数字化发展,从而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价值共生”的质变。
编辑:严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