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任伪造:虚构机构与人设的底层铺垫
“神州学院桂荷发” 骗局的核心第一步,是构建足以让股民信服的虚假身份体系。诈骗团伙冒用 “神州学院证券研究所” 之名,正是利用了投资者对 “学院派”“研究所” 等专业标签的天然信任。但经核查,证监会合法机构名录中并无该机构,其本质是参照 “桑田路老叶” 等骗局的套路,通过伪造金融机构背景实施诈骗,已涉嫌《刑法》中的伪造金融机构批准文件罪。
对于核心人物 “桂荷发”,团伙采用典型的 “大师包装术”:虚构 “资深证券分析师” 头衔,伪造操盘记录与盈利截图,通过 PS 技术制作动辄翻倍的账户收益假象。这种人设塑造精准击中股民对 “专家指导” 的需求,为后续诱导埋下伏笔。与 “西南第一操盘手” 等虚假名号类似,“桂荷发” 的存在仅是承载诈骗逻辑的符号。
二、心理驯化:签到荐股中的 “养韭” 机制
每日晚间的 “签到荐股” 并非简单的流程化操作,而是精心设计的心理操控环节,其核心是通过 “低门槛互动 + 概率性盈利” 驯化股民认知。
从运作逻辑看,荐股环节采用 “广撒网蒙对即吹” 的套路:团伙每日筛选市场热门股推荐,利用概率法则确保部分股票短期上涨,对上涨案例大肆宣传 “精准预判”,对下跌则以 “短期调整” 搪塞。这种操作让股民产生 “跟着大师能赚钱” 的错觉,实则与真实操盘能力无关。
签到机制的深层意图更值得警惕:一方面通过每日打卡筛选活跃用户,标记高潜力收割对象;另一方面通过仪式化互动培养股民的服从性,逐步消解其独立判断能力。群内同步配备大量 “水军”,每日晒出虚假盈利截图,营造 “全员盈利” 的羊群效应,利用人性中 “怕错过” 的贪婪本能,持续放大投资冲动。
三、收割信号:班长招募背后的终极陷阱
近期启动的 “班长招募”,标志着骗局已进入收割前置阶段,其运作逻辑暗藏双重陷阱:
信任背书升级:招募 “班长” 本质是选拔 “高级托儿”。团伙会以 “优先获取内幕消息”“享受分成收益” 为诱饵,吸引群内活跃股民竞聘。这些 “班长” 既是受害者,更是帮凶 —— 他们的存在让其他股民产生 “身边人都受益” 的错觉,彻底打破心理防线。这与 “桑田路老叶” 骗局中 “水军伪装学员” 的套路一脉相承,但层级更复杂。
收割路径铺垫:“班长” 将承担三大任务:一是维护群内氛围,压制质疑声音;二是协助推广 “进阶服务”,如高价课程、VIP 荐股;三是诱导股民转入虚假交易平台。参照同类骗局,下一步极可能推出 “内部通道打新”“AI 量化操盘” 等概念,以 “月收益保底 15%” 等承诺诱导入金,最终通过虚假 APP 卷款跑路。
四、底层逻辑:贪婪与信息差的精准利用
骗局的本质是一场针对股民贪婪心理的精密算计:
认知降维打击:利用散户对专业分析的信息渴求,用 “研究所”“分析师” 等标签制造信息差,将简单的概率游戏包装成 “内幕操盘”。正如四川证监局揭示的,骗子精准抓住股民 “想走捷径” 的心态,用 “稳赚不赔” 的承诺击溃理性防线。
阶梯式贪婪激发:从免费荐股到 “班长特权”,再到后续的高额入金,团伙逐步抬高盈利预期,让股民在 “小赚” 的甜头中不断追加投入。这种模式与 “杀猪盘” 的 “情感铺垫 + 加码诱导” 逻辑一致,最终在 “一夜暴富” 的幻想中完成收割。
风险转嫁设计:团伙通过微信转账、个人收款码收取费用,备注 “咨询费” 规避监管,一旦败露便注销账号 “换壳” 重来。受害者因缺乏正规合同与交易记录,维权往往陷入困境。
五、防骗核心:三招识别虚假荐股
查资质:登录证监会官网查询机构名录,无备案的 “研究所”“特训营” 均为非法。
弃幻想:任何宣称 “低风险高收益”“百分百盈利” 的荐股均属诈骗,正规投资不存在 “稳赚” 承诺。
守底线:拒绝向私人账户转账,不下载非官方投资 APP,遇 “保证金”“解冻金” 要求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