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正在亏本卖气,而且是六折甩卖。
这不是传闻,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交易。
买家是中国,卖方是诺瓦泰克,货物是北极LNG2项目产出的液化天然气。
每船货都带着巨额折扣,价格压到接近成本线,甚至可能已经跌破盈亏平衡点。
卖一吨,亏一吨——这种说法在市场上流传已久,没人能拿出确凿账本,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俄罗斯已经到了不得不卖的地步。
这不是清库存。
天然气不是衣服,不是堆在仓库里几年还能打折出清。
一旦生产出来,它必须立刻进入管道、液化、装船、运输,任何一个环节卡住,整条链条都会崩断。
更麻烦的是,天然气一旦停止流动,设备就会老化,管道就会堵塞,阀门会锈死,再想重启,代价远高于硬撑着继续运转。
所以俄罗斯没法停,停不起。
北极LNG2这个项目,2023年底刚投产,普京政府把它当成对冲西方制裁的战略支点。
计划很宏大:年产1980万吨液化天然气,全部出口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但投产不到一个月,美国就挥下制裁大棒。
制裁内容直击要害——不许西方保险公司承保运输,不许银行提供融资结算,连专门设计用于北极航线的Arc7级破冰LNG船都被列入限制清单。
没有船,没有保险,没有美元结算通道,生产出来的气根本出不去。
八个月过去,工厂日夜运转,压缩机轰鸣,工人照常上班领薪,维护费用一分不少。
可码头上空空如也,没有一艘LNG船靠港装货。
这种状态,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叫“空转烧钱”。
每天烧掉的不只是燃料,更是国家的战略耐心和财政储备。
这时候中国出现了。
不是试探,不是观望,而是直接接单。
从2024年8月底开始,中国买家陆续接收多船来自北极LNG2的货物。
价格之低,让中东和北美供应商都感到震惊。
这不是市场正常波动,这是战略性让利。
俄罗斯宁愿少赚甚至亏本,也要把货卖出去,把客户留住。
为什么只有中国敢买?
看看其他市场就知道。
欧盟早就公开承诺要在2027年前彻底切断对俄能源依赖,现在连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都快停了。
印度呢?
从前是俄油最大买家之一,最近却悄悄转向美国LNG和原油。
表面理由是“价格合理”,实际是怕被美国列入二级制裁名单。
美国对印度施压,一边挥舞关税大棒,一边抛出长期供应协议——这种组合拳,新德里扛不住。
全球敢顶着美国压力继续大规模采购俄能源的,只剩中国。
这不是偶然,是地缘政治现实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每年进口液化天然气超7000万吨,原油超5亿吨。
这么庞大的需求盘,决定了它有谈判筹码,也有战略回旋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需要看美国脸色决定能源采购——至少在现阶段,不需要。
俄罗斯当然清楚这一点。
它打折,不是为了慈善,是为了把中国绑在自己的能源战车上。
能源交易最怕什么?
不是价格低,是客户流失。
一旦买家找到替代来源,再想拉回来,难如登天。
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俄方眼睁睁看着这个曾经的忠实客户转向美国,心里能不急?
更深层的焦虑来自市场竞争。
沙特、卡塔尔、阿联酋这些传统能源出口国,最近纷纷调低对华原油报价。
卡塔尔甚至主动提出长期LNG供应谈判,价格极具竞争力。
它们在抢市场,抢中国这个未来几十年都不会缩小的买家。
俄罗斯如果不拿出诚意,很可能被挤出这个核心圈。
所以这次六折卖气,表面看是被动求生,实则是主动卡位。
用短期利润换长期客户,用价格空间换市场份额。
只要中国持续下单,北极LNG2就能活下去,俄罗斯的北极能源战略就不会破产。
再说停产的问题。
很多人不理解,既然亏钱,为什么不干脆关掉工厂?
这想法太天真。
油气行业不是制造业,生产线说停就停。
天然气田一旦关停,地下压力失衡,可能导致地质结构变化,未来产量永久性下降。
液化设施若长期闲置,低温设备会脆化,金属管道会结晶堵塞,再启动时维修成本可能超过新建。
更别说还有几千名技术人员和工人要养活,合同违约金要支付,政府承诺的税收要兑现。
俄罗斯经历过“北溪”管道爆炸后的教训。
那时宁愿把多余天然气烧掉放空,也不愿关停气田,就是因为重启代价太高。
现在的北极LNG2更是如此——这是俄罗斯在制裁下为数不多的新产能,如果烂尾,整个北极能源开发计划都将推迟十年以上。
因此,只要售价能覆盖直接开采和运输成本,哪怕没有利润,俄罗斯也愿意卖。
现金流比账面利润更重要。
有现金流入,就能支付工资、维护设备、偿还债务,就能维持项目运转,就能等制裁松动的那一天。
美国当然看在眼里。
特朗普政府早就放风要对购买俄能源的国家加征“二级关税”。
但奇怪的是,中国买了这么多打折LNG,美国却迟迟没有动手。
为什么?
不是不想,是不敢。
中国经济体量太大,产业链太深。
真要对中国能源进口加税,中国立马可以反制——比如收紧稀土出口。
2024年那次稀土管制已经让美国军工和新能源车行业叫苦不迭。
要是再对大豆、玉米、芯片制造设备下手,美国农场主和科技巨头第一个跳出来抗议。
特朗普正为2026年中期选举布局,这时候得罪关键票仓,等于自断政治生命。
所以美国只能嘴上喊得凶,行动上裹足不前。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恰恰给了中俄能源合作喘息空间。
再往深一层看,俄罗斯这次打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布局。
它清楚,西方制裁不会短期解除,俄乌冲突的阴影可能持续多年。
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找到一个稳定、可靠、不受美国胁迫的大买家。
中国是唯一选项。
通过低价供应,俄罗斯不仅能维持项目运转,还能加深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绑定。
下一步,它很可能拿出更多北极油气田、远东管道、甚至炼化合资项目来谈。
合作盘子做大了,双方利益就交织得更深,美国想拆,也拆不动。
对中国来说,这也不是单纯捡便宜。
低价天然气直接降低工业用气成本,缓解制造业压力;民用气价也有望稳中有降,对民生是利好。
更重要的是,多一个供应源,就少一分对中东或美国的依赖。
能源安全从来不是靠单一渠道保障的,而是靠多元化。
俄罗斯的天然气,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这种合作本质上是各取所需。
俄罗斯要活下去,中国要稳供应。
没有道德评判,没有意识形态站队,只有现实利益的精准对接。
市场在变,规则在变,但能源流动的底层逻辑没变——谁有资源,谁有需求,谁就能谈。
当然,未来仍有变数。
欧洲会不会彻底切断俄气?
目前看来,完全断供代价太大,德国和意大利仍在通过土耳其溪管道少量进口。
印度会不会回头?
如果美国压力减轻,或者俄油折扣加大,不排除它重新入场。
美国会不会祭出新招?
比如推动G7联合制裁中资银行?
可能性存在,但执行难度极高。
但有一点已经确定:全球能源格局正在重组。
过去由美国、沙特、欧洲主导的三角体系正在松动。
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化,加上中东国家向东看的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多极供应网络。
这个网络不依赖美元结算,不听命于华盛顿指令,反而更注重实际供需和长期契约。
俄罗斯的六折甩卖,看似狼狈,实则是一步险棋。
它用价格换时间,用让利换信任,用短期亏损换长期存在。
而中国接下这单生意,也不是一时贪便宜,而是看准了战略窗口期。
两者一拍即合,不是偶然,是必然。
这场交易背后,没有英雄,没有悲情,只有冰冷的账本和火热的地缘算计。
俄罗斯在西方围堵下寻找生路,中国在复杂变局中巩固能源安全。
双方都在赌,赌对方不会中途退出,赌美国不敢真下狠手,赌这场合作能撑到制裁松动的那天。
天然气不会说谎。
一艘艘驶向中国的LNG船,载着的不只是能源,还有一份在制裁铁幕下艰难维系的战略默契。
这份默契或许脆弱,但在2025年的这个节点,已经是双方能抓住的最实在的东西。
俄罗斯能源部最近一份内部简报提到,北极LNG2项目“必须维持最低运行负荷,以保障国家能源出口战略连续性”。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哪怕亏钱,也得干下去。
因为一旦停了,就真的没了。
而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自俄罗斯进口LNG同比激增180%。
数字不会骗人。
市场用脚投票,比任何声明都更有说服力。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买卖。
这是两个大国在制裁与反制裁、围堵与突围之间的务实协作。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深夜港口的卸货臂缓缓升起,液化天然气在-162℃的低温下流入储罐,然后进入千家万户的灶台和工厂的锅炉。
世界正在改变。
改变的方式不是宣言,不是峰会,而是一船又一船打折出售的天然气。
俄罗斯的能源帝国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转型。
它不再依赖欧洲市场,转而面向东方。
这个转向痛苦、昂贵,且充满不确定性。
但别无选择。
中国同样在调整自己的能源棋局,减少对动荡地区的依赖,增加对战略伙伴的采购。
这不是结盟,而是风险对冲。
北极的冰层正在融化,不仅因为气候变暖,也因为能源航线的重划。
俄罗斯把赌注押在了东方,而中国接住了这个赌注。
双方都知道,这盘棋,输不起。
美国当然不满。
但不满又能怎样?
制裁已经用了,威胁也放了,结果呢?
中俄贸易额反而创新高,本币结算比例突破80%,能源合作越来越深。
华盛顿的工具箱里,似乎已经没有更有效的武器。
或许特朗普政府在等一个机会——等欧洲经济彻底复苏,等美国LNG产能完全释放,等中东国家把中国彻底拉过去。
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而在时间面前,俄罗斯选择先活下来,中国选择先稳住供应。
活下来,才有资格谈未来。
稳住供应,才有底气谈安全。
这就是当下最朴素的逻辑。
有人问,俄罗斯会不会把折扣收回去?
短期内不可能。
只要西方制裁还在,只要北极LNG2的船运问题没解决,只要中国还是唯一靠谱的大买家,这个折扣就会持续。
甚至可能进一步扩大,以换取更长期的采购协议。
也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被美国制裁?
理论上可能,实际上风险可控。
中国不是伊朗,不是委内瑞拉,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
真要制裁中国买俄气,等于全面经济脱钩,美国自己先崩溃。
所以这场合作还能走多远?
至少在2025年,看不到刹车的迹象。
俄罗斯需要现金,中国需要气源,美国不敢动手——三方博弈的微妙平衡,让这场六折交易得以持续。
这不是童话,没有完美结局。
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能抓住一点确定性,已经是难得的幸运。
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
从西向东,从高价到折扣,从依赖欧洲到绑定中国。
这个过程充满阵痛,但也在重塑它的国家命运。
而中国,则在这场变局中,悄悄加固了自己的能源护城河。
一艘LNG船从萨贝塔港出发,穿越北冰洋,经白令海峡,最终抵达江苏如东接收站。
全程约18天。
船上载着的,是俄罗斯的生存希望,也是中国的战略资源。
两个大国的命运,就在这条航线上悄然交织。
没人知道这条航线能走多久。
但只要制裁还在,只要需求还在,它就会继续运行下去。
一船,又一船。
这或许就是2025年最真实的全球能源图景: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务实交易;没有道德高地,只有生存博弈。
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被一船船打折的天然气悄悄改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