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泰证券”)公布的定向增发注册稿显示,该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资本金,具体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投入、另类投资业务等方面。
最新消息显示,11月20日,中泰证券150亿元短期公司债券已提交注册,品种为“小公募”。此外,该公司今年以来已累计发行5期短期融资券,融资规模合计115亿元。在持续大规模融资的背后,中泰证券早已“债台高筑”。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公司负债总额高达1829.61亿元,其中有息负债897.76亿元。
作为昔日的“新三板做市之王”,中泰证券近年来由于转型不利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净利润跌至不到巅峰时期的两成。该公司今年上半年仅完成1单IPO,在业绩窘迫的同时,中泰证券还因发行承销多项违规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而该公司的两名上市“功臣”,曾经搭档的前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个因贪腐已经“落马”并获刑十五年,另一个则因违规入股拟上市公司被重罚250万元。
有息负债逼近900亿大关
据定向增发募集说明书披露,中泰证券本次发行对象为包括控股股东枣矿集团在内的符合证监会规定条件的不超过35名(含)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亿元(含),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该公司资本金,具体资金用途分别为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不超过15亿元,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投入不超过15亿元,另类投资业务不超过10亿元,做市业务不超过10亿元,财富管理业务不超过5亿元,购买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等证券不超过5亿元。
图片来源:中泰证券定增募集说明书
此前,上交所就中泰证券定向增发的申请文件进行问询,问询的问题就涉及该公司再融资是否必要、融资规模是否合理、业绩波动的原因及合理性等方面。
“本次融资是公司实现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中泰证券回复上交所问询称,“公司拟利用本次发行募集资金稳健布局另类投资业务、债券投资业务、做市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等业务,从而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图片来源:上交所网站
最新消息显示,11月20日,中泰证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的项目状态已更新为“提交注册”,品种为“小公募”,拟发行金额150亿元。此外,中泰证券今年以来已累计发行5期短期融资券,融资规模合计115亿元。持续大规模融资的背后,是中泰证券不断增加的债务规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中泰证券负债总额高达1829.6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7%;扣除代理买卖证券款和代理承销证券款后,资产负债率为68.58%。同期,该公司有息负债897.76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应付短期融资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等短期债务占比为53.55%。
值得注意的是,中泰证券今年6月末的有息负债总额较今年一季度末的848.73亿元增加49.03亿元。由于有息负债规模庞大,该公司因此承担的财务成本相对较高。
综合来看,2022年—2024年,中泰证券的利息支出分别为33.42亿元、31.91亿元、29.65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该数据为18.12亿元。该公司称,“随着公司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营收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障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公司债务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若公司出现持续亏损、盈利能力下降、融资渠道受限等异常经营情况,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
那么,中泰证券有多少自有资金呢?据该公司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披露,截至今年3月31日,该公司合并报表货币资金余额为622.66亿元。其中,客户资金余额为542.34亿元,中泰证券自有资金余额仅为80.32 亿元,该公司自有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75%。该公司称,“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低,公司须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以满足日常业务需求。”
上半年仅完成1单IPO
经营业绩方面,2022年—2024年和今年上半年,中泰证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3.25亿元、127.62亿元、108.91亿元和52.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03亿元、20.61亿元、10.81亿元和8.02亿元。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平稳,但净利润波动较大,去年竟出现净利润“腰斩”现象。
图片来源:中泰证券定增募集说明书
中泰证券号称“新三板做市之王”,新三板做市业务曾是该公司最具竞争力的板块。巅峰时期,该公司累计成功挂牌新三板企业525家,排名全国第三;累计做市341家,排名全国第一。然而,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公司新三板做市股票数量仅余29只,该公司今年上半年新三板挂牌家数也仅为3 家,均不足巅峰时期的零头。
新三板业务风光不再,保荐业务又如何呢?据定向增发募集说明书披露,中泰证券今年上半年仅完成1单IPO项目和2单再融资项目,较去年同期的3单IPO项目和4单再融资项目出现大幅下滑;合计承销规模仅13.2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8.53亿元更是下降了53.42%。
在保荐数量和承销规模双双“腰斩”的同时,中泰证券在债券承销出现多项违规行为,被证监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今年2月份,因存在“发行承销不规范,部分债券项目未充分核查关联方认购情况,个别债券项目未对簿记现场进行严格管理,个别债券项目发行过程中存在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尽职调查不规范,部分债券项目未对可能影响发行人偿债能力的财务会计信息等进行充分核查和分析”、“受托管理履职不到位,部分债券项目未能有效督促发行人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部分项目中,未能严格规范工作人员执业行为,督促工作人员勤勉尽责”违规行为,证监会对中泰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如今,财富管理业务是中泰证券的营收主力,也是该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该业务主要为各类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产品配置服务、综合金融服务。2022年—2024年和今年上半年,中泰证券财富管理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0.14亿元、32.98亿元、36.43亿元和19.69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3.05%、25.84%、33.45%和37.46%。
在传统投资顾问服务方面,中泰证券也时有违规发生。今年8月份,该公司青岛正阳路证券营业部一名员工被查获“通过微信群发送投资建议相关信息;且在提供投资建议时,没有合理的依据,未对潜在的投资风险进行提示”的违规行为,该员工被青岛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并将其相关情况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高层案发暴露风控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青黄不接”的背景下,中泰证券还出现过重大“窝案”甚至金融贪腐案件。
8月22日,中泰证券原董事长李某被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350万元。经审理查明,李某利用职务便利,以侵吞、骗取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1003万余元,非法收受有关单位或个人所送财物3998万余元。李某的上述行为分别构成贪污罪、受贿罪。
公开资料显示,李某曾掌舵中泰证券17年,自2003年7月担任齐鲁证券(后更名中泰证券)董事长至2020年10月卸任。在李某任期内,中泰证券规模快速扩张,2015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20年6月登陆沪市主板。去年4月份,李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同年10月被开除党籍,同年11月被逮捕。
除前董事长因贪腐获刑以外,中泰证券还被曝出重大“窝案”。证监会去年11月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中泰证券原总经理毕某国、原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钟某春、原投行委员会新兴产业部总监张某林三人被查出“违规入股拟上市公司”,分别被处以250万元、20万元、38万元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毕某国的上述违法行为发生在他担任中泰证券总经理任期内,且持续了五年多的时间。公开信息显示,毕某国自2013年12月起担任中泰证券总经理。2018年7月份,毕某国与他人签订协议,协议约定向毕某国转让某拟上市公司的部分股份。2018年8月,毕某国出资金额转账至指定银行账户。
今年1月份,上交所对毕某国3人作出公开谴责并1年内不接受其签字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信息披露文件的纪律处分。对于该纪律处分,上交所将通报中国证监会,并记入中国证监会诚信档案数据库。
业内人士指出,中泰证券上述事件是一起上至原副董事长、总经理下至保代的“窝案”,反映出上述3名涉案人员铤而走险,法律合规意识较为淡薄,也暴露了中泰证券的内控合规短板。
根据相关规定,证券从业人员不得直接或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不得违规入股、违规持股。
据了解,李某与毕某国都曾供职于莱钢集团,后调任至齐鲁证券,两人在中泰证券共事17年之久。同样,李某也被通报“长期违规拥有非上市公司股份”。此外,李某还“靠金融吃金融”,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股份购买、贷款办理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贪婪无度,大肆敛财,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纵容、默许亲属利用其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